昨晚几个朋友小聚了一下,年龄彼此相近,小孩都曾在一个小学里读书,一落座,就三句不离本行,关键词是:补课,升学,排名,重点,名次,某地学生tiaolou,随便,任其自然,尽力就好;然后再发散开去:中国人的阅读量,中国人的素质,海外旅游,垃圾分类;各自工作状况,各自的生意,血脂,血压,中医,养生等等,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谈了。其中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贯是学霸,现在读到初二,家长问起她的自我定位:以后往哪个方向发展?孩子之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直是“我不知道”,这次终于说了:“我想当老师,我想考师范。”席间有朋友说,这么个学霸当老师可惜了。其实我觉得,可惜不可惜,并不由学霸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是否符合她分数的职业决定,而是由这个人心中喜欢什么而定。你喜欢这个行业,那就选择它,这叫各得其所。相反,如果学霸被周围的声音干扰,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从而迷失了自己的人生,那才是最可惜的。其实一个人的价值,更容易在他愿意投入自己兴趣的行业中显现。所以,职业选择,兴趣是第一位的。
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上海著名心理专家陈默老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上海市区有一个女生,一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过来,然后又在香港读完一个名牌大学的硕士。接下来,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她想回上海在小学教书。她妈妈怎么也想不通。这个女儿在读书这条路上几乎是一路开挂,顺利完成学业。父母正想着女儿要怎样继续“开挂”下去呢,不曾想女儿来这一出。父母想想一路走来在女儿教育上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到底都为了啥呢?就为了做一个小学教师?其实,到底为了什么?——这个答案很简单:应该是为了自己女儿的幸福生活。女儿从小就有这个想法,喜欢小孩子,喜欢做老师,这些年一路兜兜转转过来,最后坚定了自己信念——还是要做孩子王。我们说幸福生活是什么?幸福生活其实就是在生命中较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享受由此而带来的成就感、自我价值实现感。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那个女孩为什么不能教书呢?她的经历、眼界、学识都能为她以后教好书打下更好的基础,而做好这一切最大的驱动力就是她的强烈兴趣。问世间何为成功?日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沉浸其中,自得其乐,享受自己的成长而已。
听到一个故事,说有个教师家庭,女儿大四结束,即将就业。父母觉得教师这个行业也不错,稳定,适合女孩子。于是给孩子联系了一个初中实习,女儿也去实习了。如果没什么特殊情况的话,女儿接下来按部就班就做老师了。可是,在最后关头,女儿反水了。女儿大爆发,跟父母大吵一场,两败俱伤,连电脑也砸坏了。女儿说:“你们什么都管,我服从你们那么多年!我本来就不想教书,所以就读了非师范,结果到了毕业了,你们还要硬把我拉到这条路上来,还是要我教书!我不喜欢教书,我就是要做销售!”女儿决绝摔门而去,头也不回,留下两个父母在那里发呆无语。尊重孩子的兴趣,不要去强硬干涉孩子的职业选择。这应该是一条原则。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还可以培养、引导,然而在孩子初高中、大学,从青春期到成年的期间,父母做的更多的,应该是鼓励孩子的兴趣发展。在有些孩子自我定位不明晰的情况下,父母更要多加观察,协助孩子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明晰化。这一步,虽然不必急于求成,但显然,父母在平时要跟孩子多交流、多沟通,从而逐步知道孩子的梦想与希望,辅助孩子把未来的梦想清晰地勾画出来。当孩子的职业规划已经清晰之后,请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再强做主张。这样做,既是放过孩子、放过自己,也是还给孩子一个他该有的幸福。没有自由的强制安排,幸福是难以产生的。
我想起前一阵媒体上刷屏的上海爆红拾荒者沈巍先生。他说,他在年轻读书时,兴趣在画画和历史,可是父亲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不允许接触这两样,也不允许买书。为了弄钱买书,他只好捡垃圾换钱。他说:“我为什么后来进了审计局?正是因为父亲的强权。我的大学和专业,都是按父亲的强势要求选的,说是毕业后可以当公务员,端铁饭碗。可是我一点都不喜欢这样,按我的理想,我会首选中文系,其次是国际zhengzhi研究。我不喜欢和数字打交道,但做审计工作,却每天都需要面对一大堆数字。老实说,相较于这样一份循规蹈矩的工作,我甚至更喜欢捡垃圾。”2012年9月,那是沈巍和父亲决裂多年后的最后一次见面,他父亲躺在长航医院的病床上。那天正是中秋节,父亲让弟弟把沈巍找回去见他。父亲一见到沈巍,流泪不止,内疚,自责,不停地打自己的耳光。他说自己对不起沈巍,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干预,沈巍原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会成为一名画家,一位历史老师的。但是,父亲让沈巍相信他,父亲是爱他的,只是用错了方式。沈巍不停地点头,不停地哭。父子之间的理解,直到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达成。只是这一切,来得太晚了。
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后,他就有更强的目标感,做事情会更有条理,随之而来的使命感和充实感也会给人带来更大的价值感。所以,人的一生,向着一个目标去不断的精进努力,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男生,从小努力读书,且目标非常明确:长大以后要做一名优秀的外科手术医生。因为有了这个具体的目标,那接下来的事情都是顺理成章的了:努力读书,进好初中,好高中,好的医学院,成为一个优秀的外科手术医生。为什么他有这么明确的目标?因为小时候最爱他的爷爷,就是因心脏病手术失败而死在了手术台上。从此,这位小男生决心已下,努力读书,一往直前。事实上,一个人要做什么,跟许多因素有关。兴趣、爱好、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个契机,都可以成为一个孩子、一个学生做出各种决定的理由,但唯独不应该是父母在没有充分了解孩子心中所需情况下的强制安排。
据说很多医生、律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后代继承自己的衣钵,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太累了。但其实,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好,都累。如果一个人带着更浓厚的兴趣、使命感、价值感去做,那么这种“累”会被缓解,或者被工作的激情“赶走”,也更容易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
人们干各种活,都会累。就看你,累得开不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