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尘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果”的。凡事,不会无缘无故发生,也不会无缘无故出现,都有着必然的“前因后果”。
就跟农民春耕秋收一般,春天时候的播种和耕地,只是为了秋天能够得以丰收罢了。而秋天是否可以丰收,没有谁能保证。
我们唯一可以保证的,就是“播种”了,总比没有播种要好。付出,也许不会有收获。但不付出,就一定不会有收获。
年轻的时候,我们努力打拼,只是为了中年的时候可以过得安稳一点。中年的时候,我们拼命搞事业,只是为了退休后能够安享天伦之乐。
退休前,其实我们的人生到处都有转机和变数。而退休后,一切都只能成为定数。
比如说我们的孩子是否孝顺,我们的家庭是否兴旺,我们的生活质量是否越来越好,这都跟中年时的所作所为有关。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晚年的福分,不是天注定的,而是自己修来的。
五十多岁的“因”,终究会影响六十多岁的“果”。
02
子女孝不孝顺,要看五十多岁的“因”。
人只要到了晚年,多半都会有这么一些感慨,为什么别人家的子女那么孝顺,而自己家的子女如此叛逆呢?
每个人都在寻觅当中的答案。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一切的答案,都跟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的因果有关系。
四五十岁的时候,有些人就不去照顾年老的父母,还对父母特别差。那他们的孩子,也会有样学样,越成长,越成为不孝子,最后把父母对待爷爷奶奶的那一套,用在父母的身上。
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一报还一报”。我们怎么对待长辈,后代就会怎么对待我们。我们怎么对待后辈,后辈就会怎么报答我们。
付出是恩情,报之也是恩情。付出是辱骂,那报之也是辱骂。生活最大的公平,就在于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会报应到自己的身上。
还未老去的时候,多对年迈的父母好一点,给后辈树立一个好的榜样,那家庭的风气也不会浑浊,后代的品性才会在耳濡目染当中,越来越好。
03
退休后过得好不好,要看五十多岁的“因”。
老一套的观念是,年轻的时候努力也好,懒惰也罢,到了晚年,就能顺利退休,让儿女来给自己“养老”了。
这种观念,在以往那个农业社会,还是很好用的。而在今时今日,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貌似就不太好用了。
在农业社会,由于传统的道德观念特别浓厚,长辈有着绝对的话语权,生活也不算太复杂,父母就算年轻的时候不干活,退休了,儿女也能养得起父母。
在信息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不太浓厚了,儿女对于父母的权威,也未必百分之一百听从,养老的难度急剧上升。这个时候,只要父母没有未雨绸缪,晚年会很难过。
就拿存款来说,一对即将退休的老夫老妻,如果连一定的存款都没有,那他们又如何能够过得安心呢?依靠儿女?靠不住。
如今的儿女,身处于内卷的大环境当中,大学毕业就失业。哪怕找到了工作,也仅仅能养活自己,连结婚都成问题,那他们又怎么可能养活父母呢?
更何况,内卷,不仅是年轻人的事儿,就连养老也会内卷。年轻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另谋出路,等临近晚年,也许我们将越活越迷茫。
04
临近晚年,要懂得给人生“布局”了。
首先,四五十岁的时候,要给儿女做好“孝顺”的榜样,让他们养成孝顺父母的观念。
“孝顺”这件事,会一代一代传下去。当然,也会中断,从而让不孝子出现。我们成为了不孝子,那子女成为不孝子的概率,也会大大提升。
所以说,早年的孝顺,不仅是为了回报父母的恩情,还是为了给自己的晚年积德积福。不至于人老了,才面临不幸的报应。
其次,人过五十,该准备的物质和资产,要及时准备好了。
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话:“闲时赚来急时花,渴了挖井不现成。”平常无事的时候,就要为自己的未来好好想想了。等危机来临,自己又毫无准备,那问题就很大了。
人们总想着“临时抱佛脚”。殊不知,佛一脚把他们给踢开了。试想,如果提前准备的人,跟临时抱佛脚的人,都有着相同的结果,那又有谁去未雨绸缪呢?
第三,平生修心积德,晚年才能过的安稳。
所谓“平生莫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早年的时候,正善念,行善事,不做什么不择手段的事儿。那晚年的我们,才能吃得好,睡得好,心安理得。
也许,一切的“善果善报”,讲究的就是“心安理得”这四个字。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