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盛行的当下,我更多的是害怕。压力自然来自于方方面面,有自身的,社会的,还有许许多多说不出来的莫名的恐惧感。当我们感慨“生一个孩子容易,但养一个孩子很难”时,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养育孩子的另一副重担——家庭教育。
我虽不是教育专家,但参照于幼时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还是懂得养育孩子“成人远远比成才更重要”,不管走到哪里,先做人后做事,是父辈教给我的。所以说,家是培养孩子成长的土壤,很多事,老师教,远远比不上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说有个智慧的人培养孩子的三句话是:
第一句话:“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自己了。”不包办,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拥有了责任心。
第二句话:“孩子,做事先做人,一定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讲德行,告诉孩子做人的标准。
第三句话:“孩子,撒开手闯吧,实在不行,回家来还有口饭吃。”无私的爱,无尽的爱!
而同样的问题,有人所说的三句话就截然不同:
第一句话:“宝贝,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情爸爸妈妈帮你搞定!”剥夺了孩子负责任的权利,培养出了没有责任心的孩子。
第二句话:“宝贝,出去不能吃亏,别人打你一定要还手!”基本的做人准则都没有教对,可能培养出“缺德”的孩子。
第三句话:“我告诉你,你要是再不好好学习,长大没饭吃别来找我!”有条件的爱,根本不是真爱。
说到底,家长是一种职业。能把“家长”这个光荣而沉重的头衔顶起,正是需要像对待一种职业一样敬畏和担当。
“温暖、和谐,亲密”这些字眼,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养分”;
父母恩爱相处,同担责任,教育步调一致,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环境;
我们常听一句话“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可是,我认为,家长应该做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更是孩子一生的学校。往往,在孩子初识世界的时候,你给孩子什么,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的人生现阶段就承载着什么。他可能不会即时显现,但家庭给予孩子的,就像生命的底色,如影随形。
西方有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颇给人启发,说的是一个“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些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要和‘老头’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生活是一本耐读的书。当孩子们到中年,或步入晚年时,才会更多地想起双亲,感念父母对自己人生影响,以至于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模仿着当年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所以,古人云“欲知父母,且看儿郎。”教育的根是从家延伸出来的,而家的经营关键在家长。
家风,才是一个人血脉里的底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