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雨的夜晚,立冬前夜。湿冷。倒是适合看一部旧片的。客途秋恨,导演许鞍华。这个湿冷的夜晚,一部老片,一杯热牛奶,倒是挺合适的。
在08年的深圳,闺蜜推荐我看过许导拍摄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十年后,我在杭州看她导演的【客途秋恨】。许的电影里,有一种奇特的情怀,一种无疾而终的感伤,这种感伤统统来源于她的童年——“没有母亲的童年”。
客途秋恨中,片中的晓恩伴着爷爷奶奶长大,南国老人喜欢炖木瓜糖水,小盅蒸炖,盖子揭开,冒热气,奶奶怜爱孙女:热滚滚的东西才滋养人。晓恩,真的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呢。小孩子嘛,没有母亲的童年,也不会不快乐。
许鞍华出生于鞍山,父亲是国民党文书,两个月大时她跟随父母移居澳门,一直到五岁,这个时期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那时父母去往香港。她5岁到香港与父母团聚。而没有母亲的童年,她与母亲永远的疏离了。
直到15岁,许鞍华才知道母亲是流离的日本人,‘’每个人都说她是东北人,我一直以为她不会讲广东话,又没读过书,所以不太认得中国字。”那一刻,许鞍华内心是怎样的震撼呢。但年轻的她依然无法理解,母亲是日本人,与母亲是个“冷漠和自私”的女人,这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么。
直到25岁,与母亲一同踏上回日本寻亲的路,她在完全陌生的日语环境里,亲历那种语言不通带来的恐惧感和孤独感。那一刻,她明白了母亲。
1990年,许鞍华拍了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电影《客途秋恨》,专拍商业片三级片的王晶评论:“谁要看一个胖女人和她妈的故事”。许很是生气,说,他不也很胖么!这部片子票房惨淡,算得上是许鞍华中年境遇最艰难时候的作品,“好desperate,怕开不到戏、找不到演员、题材干涸、无资金,总之不断否定自己。”然而它化解了许鞍华与母亲之间,从极度疏离变成慢慢亲密。
电影里的母亲对女儿说,是不是“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我想,这是许导对自己生命的追问,是对母亲的怜惜,对命运的臣服。哈,处不好母女/父子关系的都来看看此片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8575112/f6a8a46c6ff8374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