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年11月8日读书笔记

2020年11月8日读书笔记

作者: 龙套哥萨克海龙 | 来源:发表于2020-11-08 16:31 被阅读0次

    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1411小时,第1354日

    阅读《印度文明史》第二篇

    《梨俱吠陀》中关于恒河和亚穆纳河的记载只有两处。这说明吠陀时代的人们对这两个地方还知之甚少。雅利安人抵达萨特莱杰河后,横渡该河,继续向恒河流域前进,并在恒河流域建立了许多强国,他们还乘着新兴国家的势头,大力振兴文学宗教。

    《摩诃婆罗多》的主题是俱卢和般阇罗两族间的战争。诗中充满了对英勇征战场景的描写。随着雅利安人积极向东扩张,印度文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与文明的发展程度成反比的是,雅利安人的武勇精神逐渐丧失。

    产生于旁遮普的充满活力的赞歌,最初是为了给隆重的仪式锦上添花,后来却因为仪式变得繁琐而逐渐受人忽视。该情形的结果是产生了僧侣阶级,与僧侣阶级相对应的王士阶级也随即产生,平民则沦落为低于以上两个等级的存在并服从于以上两个等级。另外,臣服于印度文化的原住民也自成一族。就这样,亘古不变的种姓制度就产生了。

    非雅利安人围绕着雅利安人的疆域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区域。换言之,半圆形区域的中间就是印度当时的疆域。其中,中印主要指恒河和亚穆纳河交汇处往西的区域。严格来说,应将毗提诃排除在外。当时印度的中心就是该区域,僧权万能的基础也是在该区域建立起来的。这就是作者将这个时代命名为中印时代的原因。

    为了说明吠陀,并将吠陀中蕴含的意义发扬光大,僧侣们使用独特的笔法撰写了很多关于吠陀的说明文学。这些文学中蕴藏着数代僧侣的思想。后世将这些文学作品统称为梵书。

    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僧侣们将仪式复杂、繁琐化,并赋予繁杂的仪式崇高的意义。就这样,无论是僧侣还是信徒,都只关注仪式本身,甚至到了连神的存在都忘记的地步。记录这些繁杂仪式的书就是上述的梵书。

    在白书中,《梨俱吠陀》中的暴风雨神楼陀罗已经变成令人畏惧的破坏之神。他的名字有很多,譬如育兽者、恩惠者、慈悲者等。在这个充满变迁的时代,人们知道了湿婆的存在。湿婆作为后世杜尔迦或者迦梨女神的丈夫,深受世人崇拜。作为三位一体主神中一位的湿婆就起源于这个时代。

    对于造物主与物质起源的关系这一难题,要么赞同它,要么否定它,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还有观点认为,呼吸或“我”就是造物主,水才是物质起源的关键。

    远离世俗的解脱精神,与宇宙精神相互碰撞后,就像光明遇见光明一样,立刻融合在了一起。一部作品在追求、相信宇宙精神的热诚中创作出来。该作品是一首在当时文学界享有美名的词。

    因为人们一直将祭祀仪式全权交给僧侣,听从僧侣片面独断的说明,导致祭祀仪式——也就是宗教沦落到了这样的地步,所以王士中的一些贤明之士开始不满这样本末倒置的,徒劳无功的繁琐仪式。他们开始怀疑仪式的进行是否真的有助于获得真知。于是,他们表面上继续参加仪式,暗地里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并开始探讨灵魂的命运、宇宙精神的本质等

    僧侣对奥义书中的知识一无所知,真正掌握奥义书真意的是刹帝利。奥义书思想的发起人是遮那竭王。另外,教派学派兴起的时代,最终完成了宗教改革的佛教和耆那教的宗教领袖也都是刹帝利出身。这也是件值得关注的事。

    遍布整个旁遮普的雅利安人根本不可能只定居在萨特莱杰河畔或瑟勒斯沃蒂河岸。他们终究还是压抑不住自己天生的勇敢特质。吠陀时代末期,富有冒险精神的部族已经踏足遥远的恒河岸边。斗转星移,朝着这片富饶的广袤原野挺进的部族接踵而至,最终在当时的德里附近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俱卢。

    过。通过《摩诃婆罗多》这一长篇史诗,我们可以知道:当时诸王统治着大国,社会已经进入非常开明的阶段;雅利安人没有失去吠陀时代的武勇精神,保留了“最后的决定要通过战争来达成”的传统。

    雅利安人征服了中印地区,用印度文明同化了该地区,然后进一步东进,企图继续征服东印地区。

    《罗摩衍那》通过描写和《摩诃婆罗多》中的阿周那一样英勇的罗摩的故事,讴歌了赶走恶鬼乌里特那的因陀罗。有关因陀罗的神话故事非常多。在北印的战争史诗中,因陀罗化身为骁勇善战的阿周那;在征服南印的史诗中,大诗人又将因陀罗刻画成文武双全的罗摩。

    后来在印度,人们将悉多公主当成德妇的典范。人们尽管不想过像悉多公主那样坎坷的人生,却希望自己能拥有像悉多公主那样美好的品德。说到罗摩王子,虽然他的品性终究不如悉多公主,但他的孝心和对神的虔诚之心还是值得后人效法学习的。像《罗摩衍那》这样,能够在长达三千年的时间里对雅利安人的品德教育产生有利影响的文学作品还是极少见的。该影响是文学作品带来的额外收获。

    仪式逐渐变得隆重且复杂。再加上几个强国的崛起,各种大型仪式总在不停地举行着。因为只有僧侣精通复杂的仪式,所以僧侣自然成了凌驾在一般民众之上的存在。最终,僧侣被视为一种特别优秀的阶层,区别于一般民众。

    婆罗门理所当然地被禁止和一般民众通婚。当时,虽然婆罗门男子可以和其他种姓的女子结婚,但婆罗门女子绝对不可以嫁给其他种姓的男子。该习惯日积月累,最终成了近代不可动摇的教条法则。

    僧侣和王士间有过几次冲突。但承蒙太平盛世的余荫,再加上社会的进步,僧权得到了确立。最终,种姓制度得以形成。

    与吠陀时代相比,婆罗门时代在大部分领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上所述,与一人身兼武士和农民身份的时代相比,婆罗门时代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变得更加文明开化。在家庭和社会方面,婆罗门时代对身处其中的人应尽的义务都有了更加详细的规定。这足以体现当时印度文明发展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年11月8日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eh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