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作者: 成梅的文 | 来源:发表于2021-05-24 15:12 被阅读0次

借助微信平台构建校本化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

江苏新沂市钟吾中学  马成梅

一、案例背景

中国物质文明异常繁荣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却呈现出日渐凋零的趋势。经济与文化的不对称发展、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断层、教育的忽视等造成了当下中国国民传统文化的缺失。 教学实践中,没有多少学生是静下心来真正地去学习、领悟、参透传统文化。学生表现出浮躁的文化心态、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沉沦和国民文化精神的贫乏着实让人担忧。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严重缺失,引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求的强声呼唤,实施强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新教育共识。

二、案例实施

1.活动发起--起草调查问卷摸底

本次问卷抽取500位学生参与调查,调查了解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应用情况。

情况统计如下:

A.4成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有一些,但是自己主动学习的情况不多,5成学生希望安排古诗文课程,1成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

B.班级里开展传统文化方面的活动不多,即使开展形式也非常单调。

C.有将近7成的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对成长和学习很有帮助。说明学生们对学习传统文化的认可,体现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丰富课堂,通过增加课堂教学资源的数量,提升课堂教学资源的质量来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优化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从学习传统文化中获得多样性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2.活动初期--建立微信群沟通

创建教师家长学生为一体的大群“舞韵传统文化艺术群”,本群一般发布公告,课程通知,预习任务等,引导他们登陆网站,查找、搜索有关诗文信息,组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做到家校有效沟通;另外建立班级一分群“小荷读书会”,孩子们每晚相聚于小荷读书会,读经典,品诗文、观看教学实录、相关拓展、教学古诗文的意境图片等,以及经典古诗文的配乐朗诵、歌曲、动画、课本剧录像等;周末节假日相聚二分群“桃花诗会朗诵群”,学生把自己创作的诗词,发送至群里,大家互相学习交流,教师给予点评,促进学生诗歌创作水平的提升。这一过程让学生学、启、创,从学习到受启发最终自己创作、创新发展。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3.活动中期--开设公众号细化

创建钟吾中学公众号,分为班级圈,班级空间,读书会三大板块。“班级圈”---分享图片文字音频,大家点评,组长负责一周一评,组员实行积分制;“班级空间”---学生自我定制诗词学习方式,互相交流互助;“读书会”---师生读经典诵经典的空间,传情达意的驿站,他们游走于笔尖,是纸张上的放逐者,他们有着各自的性格,低调地张扬着。他们是真正的创作者,不仅仅走出自己的痕迹,而且让阅读他们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学生在班级圈、班级空间、读书会三大板块信息技术支持下,在任务驱动下学习,反复打磨,主动分享,大家互相评价,积分评比,共同提升传统文化综合素养。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三、具体应用

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探究意识,我们以“古诗文”为研究对象,通过读古诗、品古诗、唱古诗、创古诗、诗配画等多种形式,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向各学科辐射,拓展学习视域,尽显学科特质,锻炼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理解、表达、应用、创新等智慧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完善“古诗文”传统文化主题课程的建构与内涵。

(一)诵古诗,与语文融合

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而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价值历久而弥新,是开启智慧的最好方式。教师在二分群“桃花诗会朗诵群”给学生从停顿、语速、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方法和技巧的帮助,组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学生品读先贤的经典之作,并语音上传,学生互评。通过诵读经典活动,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透过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让浓浓书香弥漫在校园。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二)唱古诗,与音乐融合

诗歌是入乐的,在古代都是流行歌曲,也有不少曲谱流传至今,现代人唱古诗是非常有必要的,把古诗唱出来有利于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孩子对古诗词的兴趣,让“经典永流传”。组织学生看央视《经典咏流传》,天津卫视的《千年之约》,网上的“婷婷唱古诗”,人教社的“语文吟诵”,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歌”和台湾老导演柳松柏的“唐诗新唱”等,通过中午的每日一歌,将古诗幻化成美丽的音符,长歌不息,用现代的方式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不仅在语文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当代模式,也在音乐上和舞台上,找到自己的独特形式,承担起传承诗教文化的重任。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三)品古诗,与鉴赏结合

每一个汉字都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线条的排列组合,每一篇诗文也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的堆砌,它们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教师在公众号读书会板块指导学生仔细阅读作品,从标题、作者、背景、诗文到注释,语言、手法反复咀嚼,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倾向和表达技巧。感受每一位诗人的心灵轨迹和细腻的情感所萌生出来的文字的点点滴滴。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四)写古诗,与创作结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因为孩子们经常读诗文、唱诗文、品诗文,学生中经常流行口水诗、打油诗恶搞经典,我以此为契机,在二分群“桃花朗诵诗会”中引导孩子们进行诗歌创作,指导诗歌的起承转合,平平仄仄等,诗词作品中的具象、意象及意境;形象思维与格律思维;意境的营造――赋比兴的运用;诗句的语法特点等等。孩子们兴趣大增,积极上传作品,为了让文字能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内心,都互相择字、炼字。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五)诗配画,与美术融合

水墨画是通过对树、山、石、月的描写,来表现山川自然风景。作画讲究立意,借景抒情,往往还在画面中留白,表达虚实相生的意境。在诗配画的过程中,要想使和画面完全符合的内容,有时学生想象和画出来的画面相去甚远。我在班级圈中示范它的构图、立意、留白,就是我们所崇尚的“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也是中国水墨画的特点也是古诗文的特点:简洁生动、立意新颖、意味深长。学生从诗配画中体会到了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的诗境,这就是收获。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六)诗配舞,与体育融合

韵律操,舞蹈是体育课程的亮点之一,有交汇就会有碰撞,有碰撞就会有融合,有融合就会有发展。我们在大群“舞韵传统文化艺术群”学习古典舞的内涵、神采、韵律、气质,古今民乐经典配上经典诗词不仅重塑经典,还通过民乐演奏家们的独白、歌唱及肢体表演,呈现中国传统民乐之美。让“形、神、劲、律”高度融合,让民乐诗歌回归中国古代‘诗、乐、舞’融合的艺术本真,让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

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三、案例收获

微信的运用,让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孩子的学习活动不再仅仅局限在有限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而是延伸到课外无限的空间中去,在诵读与想象中感悟语言,达到知识背景与创新能力之间有机融合。在网络上进行写作、学习、交流、分享、创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完成从说到写、从单一到多形式的过渡。学生独创、深刻、灵活地去思考,使讲与议、读与写、问与答、演与练合理地交错运用。让他们体验创作的快乐,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点燃学生的创作的热情,培养审美情趣,丰富学生审美情感体验,增强想象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五、案例反思

1.适时栏目调整,让板块内容更丰富,古诗文的读、诵、品、写做的很好,再细化一些默写、赏析的设计。

2.应线下线下一起打造传统文化立体平台,进行文化熏陶。

3.借助多种资源为学生服务,如“诵读听书”“喜马拉雅听书”都有经典诵读示范。

4.完善学习机制和评价系统,由学生自己出题、答题、互评、奖励,实施定制化作业和个性化学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5.建立更加完善的校本化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课程,如剪纸、书法、雕刻、泥塑、茶艺等,由社团推广到班级进而推广到校际之间纵深发展,让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古老的传统文化高度融合。

6.多关注家校沟通,多让家长参与制定指导,让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9-19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gd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