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

作者: 荷笑笑 | 来源:发表于2023-10-08 15:14 被阅读0次

    这周开启阅读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决定共读这本书,我是有自己私心在内的,我想我多了解儿童,便多了解了我的孩子,我了解了我的孩子,才不至于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发挥负面效能。

    作者在导语中说:每个人都是一幅画作,又是这幅画的作者。人类虽然共同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每个人却在用迥然不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根据他对事物的看法来调节自己,尽管他的看法并不全部正确。因此,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个体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认知偏差,因为这种偏颇的认知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

    只有了解这些理论基础,我们才能避免偏颇,避免在孩子的人生留下错误的印记。

    在考察人格的建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格的统一性,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发展的,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上,它有其独特的方式和目标。也就是说,人对客观事实的看法和观点并不等同于这个事实本身。因此,人类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但却在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他对事物的看法来调节自己,但他的看法有些是正确的,也有些是错误的。因此,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个体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认知偏差,因为这种偏颇的认知会影响他后来的人生轨迹。

    为了减少因为不懂教育,让孩子们的成长之路走得颇为艰辛。我决定研读此书,也跟大家一起去思考去生成。

    本书一共有十四章节,一篇序、两篇附录。从了解儿童开始,逐步解读孩子们行为的初因,以及各个重要时期孩子们的不同心理表现,包括家长、学校、外在环境等各个层面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我主要梳理这三个板块我的认知。一,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作者认为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儿童的某些特征是环境作用的结果。相比将孩子培养得野心勃勃而言,我们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勇敢、坚忍和自信的品质,要让他们学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教育者能够判断孩子努力的极限在哪儿,那么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就更容易获得进步。

    没有完全相似的孩子,即使在同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没有完美的小孩,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局限性中成长,我们只有发现孩子,接纳孩子,然后以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模式来培养他们,这个过程从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仿佛在了解儿童,其实深层次何尝不是走进自己,了解自己情绪、能力的发展,然后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投入到自己的教育过程中。包括我的学生和孩子。人性的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追求卓越的诉求与人的自卑感有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突破现状的愿望。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

    关于追求优越感我们首先会考虑的问题是:追求优越是否和我们的生物本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对此做出的回应是:这是一个不大可能成立的推想。我们并不认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须承认,人性与追求优越是密切相关的。

    人的活动局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人的某些能力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例如,我们不可能拥有狗的嗅觉能力,也不可能用肉眼看到紫外线。但是我们拥有的某些功能性能力是可以进一步得到发展的。我们可以从这些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中看到追求优越感的生物学上的根源,也可以从中看到个体人格心理发展的根源。

    其实对我来说,因为内心深处的自卑,才让我一直突破自己,渴望走向更优秀的自己。

    少时关于容貌自卑,青年时对于能力的自卑,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可是内心深处又不甘心一直如此平庸,总觉得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庸碌过一生。每个人的资质有限,但是努力地去超越自己,不也是另一种成功。于是读书、学习、写作、输出,都不过是与曾经的那个自卑的我做对抗。

    终于,随着岁月,伴着成长,学会悦纳自己,在那一刻,许多东西都看开了,情绪化就情绪化吧,平凡就平凡吧,你突破自卑的心境,便是踏上卓越之路的第一步。你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去,又不会因为外界的声音而迷失自我。

    这已然是踏上了自我的救赎与突破之路。

    阿德勒认为,在每个人身上,追求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并存的。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去追求优越感,企图通过努力追逐来获得成就以消弭自卑感。当我们足够自信的时候,曾经的缺失才能被填充,我们的追求才能走向有建设价值和有益的方向。

    所以,为了正确追求优越感,我们需要把这种追求引向有建设价值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孩子的努力追求给他们带来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灾难。何谓有建设价值和有益的方向,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加强孩子对社会价值的认同感。否则,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会偏离社会价值观,最终演化为问题儿童。

    如果出现问题,我们有必要教导儿童不要将生命中的经历看成独立事件,孩子想要解释当下的事情,只有将以往的事情联系起来才能得到结果。当然这是孩子愿意纠正偏颇方向的,怕的是有的孩子,意识不到自己走在错误的路上,那就极有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教育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jb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