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论方孝儒的死

再论方孝儒的死

作者: 格向致 | 来源:发表于2023-05-08 15:52 被阅读0次

    《明史·方孝孺传》: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明通鉴》载:(明太宗)顾左右授(方孝孺)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哭且詈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上曰:“独不畏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上犹欲强之,孝孺乃索笔大书“燕贼篡位”四字,上大怒,命磔诸市。

    明史这段惊心动魄的记载交代了政治格局变动中方孝儒的最终命运。方孝儒为明代读书人的楷模和榜样,对明代官僚体系与皇帝的权力关系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但是方孝儒的死有是需要反思和批判的。

    方孝儒的人生在没有靖难之役之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在靖难之役后却遭遇灭族之灾。为什么他的命运会是如何此呢?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他以如此壮烈悲惨的命运呢?

    回到历史,需要对事件条分缕析。方孝儒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他反对朱棣的继位,他认为朱棣继位是不正统的。历代皇权交接都要讲究合法性,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攻下南京,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朱棣直接替代荣登皇位,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做法甚至容易被诟病,所以他要合法化既定的事实。

    那么如何合法化他的继位呢?为什么需要方孝儒来做这件事呢?合法化本身就是构建一种合理的说法,让大家信服这种说法。国民的信服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法符合百姓公认的道理,另一方面是提出说法的人具有高度权威。毋庸置疑,方孝儒就是那个具有高度权威的人。他是建文帝朱允炆最为看重的儒士,是朝廷施政方针的思想提供者,同时也是明朝一支笔。他在朝廷中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同时也在儒生中也有极强的影响力。因此,方孝儒必然是完成朱棣合法化的最佳人选。

    方孝儒为什么不给朱棣写登基诏书呢?这是由他的身份和影响力决定的。作为朱允炆的第一大臣,方孝儒的信仰和影响力决定了他不会为朱棣写诏书。儒家思想要求人们要有忠君思想,为人臣者要尽忠。深受这些思想影响的方孝儒,要忠诚的是朱允炆这一支皇位继承者,而不是朱棣这一支的皇位继承者。他自然不可能轻易横跳,否则会被天下人所嗤笑。另一方面,朱允炆是一位以“文”治天下的皇帝,他更重视运用儒家伦理治理国家。在这一点上,朱允炆与方孝儒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是想通的,甚至说正是因为朱允炆才有了方孝儒的极高的权威。这种在治国思想上情投意合、惺惺相惜,使方孝儒很难接受以武为主的朱棣的。所以不论从思想还是政治抱负上,方孝儒都不会站在朱棣这一边,所以他不可能给朱棣写登基诏书。

    方孝儒拒绝写后,为什么又以如此激烈的方式得罪朱棣呢?或者说,方孝儒对朱棣的拒绝是否只能以如此壮烈牺牲的方式收场呢?个人觉得方孝儒其实还有其他选择,如方孝儒可以挂冠而去,也即是辞职不干了。朱棣不可能留住一个一心想辞职的人,也不会因他的辞职而杀他十族。其次,方孝儒也可以选择自杀方案。他可以在朝堂之上撞柱而死,或者回家自缢。这也可以表达他对皇帝的不满,同时也不会给十族带来祸患。天无绝人之路,但人会把路给走决了。方孝儒就是那个走决的人。他不仅不写登基诏书,而且还说不怕皇帝灭他十族,甚至更叛逆的是写了“燕贼篡位”四字。这一步步的做法都把朱棣逼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尽管有姚广孝的保举,但方孝儒已经把路走死了,朱棣不得不做出反击。结果是朱棣灭掉了方孝儒的十族。

    方孝儒的壮烈能对朝局有什么影响呢?方孝儒的拒绝并不可能改变朱棣执政的事实,如果不是朱棣执政,一个未成年的小皇帝执政有可能会缩短明朝的寿命。既然不能改变事实,方孝儒的行为只能是螳臂当车。方孝儒不知道他的行为会给家族带来什么影响吗?他肯定是知道的,那么他为什么不顾家人的死活,甚至还要搭上学生的死活呢?思来想去,他唯一能得到就是死后的美名。功成身死,流芳百世,文人最高理想的实现前提是功成。但是方孝儒,功没有还要搭上数百人的生命。如何来判断这种行为呢?不论什么时候,个人没有支配他人生命的权利,这里的他人包括自己的家人和与自己有关系的人。传统中国,人是不能支配自己的生命的,因为个体生命与家族是联系在一起的。个体需要对家族负责,个人的行动不能不照顾家族的安危。同时个人也不能支配与自己有关系的人的生命。他的学生何其无辜,平白被诛杀。且不论朱棣在这件事上有多残暴,单就方孝儒在朝堂上的“灭我十族,又奈我何”的说法,就是在拿别人性命做赌注。这种做法在儒家伦理中是找不到依据的,是万万不可取的。

    方孝儒是死后留名了,这是古代文人的理想。实现理想的路径有多种,但是以牺牲数百人的姓名来谋取自己美名,无外乎是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代大儒方孝儒,做得却是不孝也不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论方孝儒的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jl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