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例外地,认识咪蒙是通过《独唱团》中的那篇《好疼的金圣叹》,后来在豆瓣上读到了她让人泪下的《我的爸爸,要结婚了》,记得的还有《看书是我治疗自卑的唯一方法》,之后她便淡出了我的视野。
几个月前,我偶然在微信朋友圈中重新遇到了咪蒙的公众号,当时刚刚考上满意的新单位,生活中充满了无尽的新奇与自豪,恰逢读到《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句句戳中小心脏,便如获至宝地收藏,把她的历史文章也翻了个底朝天。
这之后,我发现咪蒙的文章有一股魔力,能让我上瘾,每当打开公众号,看到那个低垂着头的公主上的小红圆圈,就像犯烟瘾者将一根烟点着的一刹那,恨不得激动地发抖,几乎有种“这一天都靠着这篇文章养活”的跪拜感。
这正是咪蒙篇篇阅读量达到10w+的秘诀,她的文字似乎能够摄人魂魄,将读者的心彻底俘获,因为她很幽默,懂得如何精准地戳中笑点,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熟谙自黑,看题目就知道了——《我承认,我就是个没尊严的吃货》、《我,一个矮子的史诗》;
她又很温情,专门出版过一本亲子书《五岁熊孩子教我的事》,我认真地读了,还做了很多书摘,里面的很多育儿之道可行而富于新意;
她很认真,写文章时完全捧出一颗真心,让读者感受到满满的诚意,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恨,写王千源《中国电影终于也有牛逼的反派了》,写幂姐《完了,这次我骂不成杨幂了》,以及对一些影视作品的失望;
她很勤奋,虽然宣称自己是拖稿界天后,但是每天、至多隔一两天都会更新,没有冷淡人;
她很接地气,写出了年轻人共同的困惑,让人看到题目便会点开——《做你喜欢的工作,还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工作?》、《当你讨厌一件事,你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然而,正如同追星族总会离开曾让自己痴狂的偶像,尽管咪蒙足够有名,但是渐渐地,我发现这个瘾该适时戒掉了。
因为说实话,咪蒙的确才华横溢,但是文字有些大尺度,特别当《致Jian人》《致LOWB》这些文章出现时,我还是本能地感觉不舒服了,觉得有些过,诚然,有的人做的事情很不堪,或许是情商过低、不注重对方的感受,或许是性格骄矜而不自知,或许就是心眼不好,可是谁能做事处处妥帖呢?
在社会中行走,的确是刀尖上的舞蹈,再留神也会因为疏忽而汩汩淌血。而日渐成熟的我们,总会在想起过往的某些时刻时恨不得冲上去抽自己几嘴巴子。
就像我,高中时有同学问我英语单词,答复“查字典”;在大四时一大早给老师打电话催要证书,在对方明显不悦时顶嘴过去;工作后有同学给我寄明信片,我却爱答不理,很久之后联系时对方很意外,“还以为一定是寄丢了”。
照咪蒙的文章,我就是那“Jian人”、“LowB”,然而事实上,如今的我早已明白当时的低情商为自己带来了什么,深深懂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
因此,很多人不是不像话,只是开窍晚,予以时间,自然会脱胎换骨(当然晚开窍也注定付出多几倍的代价)。如果因为一时的举止欠妥、一时对别人感受的忽略而被封上极其难听的封号,将其一棍子打死,是不是因太心急而有失优雅?
正如李婧所言,“人们习惯了网络中的否定和语言暴力,越来越无底线的用词,刺激着大众麻木的感知神经”、“也许她确实坦率地说出了一些真心话,但如果其过激到把所有并不需要那么在意的行为都用一些极其无下限的词去定义时,人们在拥护的同时自然也狭隘了自己的心胸”、“我仍然坚信写作的本意(或者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为了传达真善美,而非一味的情绪宣泄”。
咪蒙曾写道《告诉孩子,野蛮是一口吐向天空的痰》,我将其发到朋友圈,然而如今细细品味题目,我读出了别样的滋味。
我自然还是会关注咪蒙,毕竟她的一些勤奋上进(直白地说就是争强好胜、用力赚钱)的观点我深深认同,并感谢她直率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然而直率是一把双刃剑,读时还是小心为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