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通俗演义
【语文通俗演义】季氏将伐颛臾:孔子的强行逻辑

【语文通俗演义】季氏将伐颛臾:孔子的强行逻辑

作者: 耘心 | 来源:发表于2019-05-22 21:53 被阅读79次

    近来讲《季氏将伐颛臾》,此文选自《论语》,也算是传统名篇了。临上课前,突然脑子中产生了一个质疑:孔子的思维逻辑好像有问题!

    孔子俩得意门生一直在鲁国权臣季氏府中做幕僚,辅佑季氏管理国家。有一天,老季要打附属小国颛臾,两位门生知道事情重大,怎么着也得给老师通报通报: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这俩混小子说话好客气,也很委婉,他们在给老师汇报这个事情的时候,心里一定忒清楚会挨骂,各位看这俩小子那用词:“有事于”。再想想他俩说话的语气与神态,一定是很搞笑,担心被骂,话又得客气而温和,还得尽量避开孔老师的心理敏感点,于是把“伐”这个狠词儿换成了“有事”。我猜他俩一定还加了一个儿化音——有事儿。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再看这个“事”字,很有学问,“事”是“中”与“手”两字的组合,算是会意字吧,“中”的本意是旗,最早表示两军对峙时的中间地带,表示中立,手持表示中立的旗子,以示和平,以示调停争端。这俩小子为了应对孔老师的暴脾气,那可真是咬文嚼字,煞费心机,更何况古人那时候汉字还这么少,他俩竟能找出这么可以一字而混淆是非、回避矛盾、躲避敏感的字眼,真不亏是孔老师的好学生。一定没少钻研《尔雅》,这文字游戏玩得很溜。

    可惜,孔老师一眼看穿,那暴脾气迅速引爆:求!滚球!脏话都要出来了。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孔老师其实一向斯文,骂人当然是不会的,但愤怒是有的:直接喊冉同学的小名:求!我记得我上学时,第一印象就是:球!滚球!

    而且这里还有一点可以表现孔老师不一般的愤怒:他直接喊冉同学小求的名字,竟然完全无视一同前来汇报的大弟子仲由的名字!因为仲由仲子路才是孔老师天天骂的学生啊!这仲子路是孔子眼中的“野人也”,天天爱和孔老师顶牛牛,发起飚来能敢和老师硬干,《史记》载:“凌暴孔子”(具体情节请各位脑补)!今天,这么大事,孔老师竟然没骂仲由!足见,这是原则性大问题,连一项有原则懂事理的冉同学小求都没了节操,这还能不生气?

    无乃尔是过与”这句话太狠了,孔老师用上了倒装句!——宾语前置了!而且,还加了个无实意的“是”字!而且又外加一固定句式“无乃”!强烈表达愤怒!这在整个《论语》中是少见的!老头气坏了!

    于是老头迅速发出严正声明,声明有三点:

    一、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是有约定的,请你们尊重历史!“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这一句真的很有杀伤力!这个思维直接影响中国外交部!

    二、它本来就是我们的固有领土!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在邦域之中矣”!同样直接影响中国外交部!世界闻名!

    三、这是我们自己家人啊,哪有自己家人打自己家人的道理!是社稷之臣也!这是感情牌,是伦理牌!

    老头的三点声明,逻辑性强,层层递进,有理有情,再裹挟着愤怒,吓得这俩混小子感紧找借口:没我俩事,都是老季干的!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老师当然不依不饶:就是你,就是你,就是你!就是你的责任!

    先引用名人名言,这真是自古以来的得分亮点啊:“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有能力就上,没能力你就下!真是毫不客气啊。

    再打比喻,而且是组合比喻:要你干啥!?不是你的错,还能是谁!

    这一套组合拳,全靠气势与文采,其实毫无逻辑:名人名言引得的确不错,但是孔老师也要清楚,你这俩弟子毕竟不是主人,只是家臣,决策权不在他们手中!你再有能力与原则,你的能力也只能为决策者所用,而不是为决策者所阻,决策者请他们去是帮助摆平事情的,而不是来找不痛快的,不行你就滚球。所以责任还真不能全推到他俩身上。但是因为引用了名人名言,就显得自己的观点不容置疑了。——这在思维上明显是强行逻辑!霸王逻辑!就因为是名人说的话,就可以不顾具体实际了吗?而这种引用名人名言的论证方法,竟然还叫做道理论证。我看这分明是不讲理。

    还不止如此。

    再看打比喻,的确又有气势又有文采,很得分!

    有人要“危”要“颠”,你却不去“持”“扶”,要你干啥!?

    注意孔老师的用词,他把事情描述得极其严重,“危”而不是“倒”,“颠”而不是“摔”,这里的用词非常讲究,一是“倒”与“摔”二字当时可能还没有出现,所以不用,二是“危”字,甲骨文字形意是:巨石从高高的悬崖上坠落,后来又演化为一个人站在高高的悬崖上,即将坠落,后又演化为高高的悬崖上有巨石要坠落,而有一人却在悬崖下。可见,这个“危”字所描绘出的情形是多么的凶险,这是“倒”等字绝对表现不出来的;再看“颠”,从真从页,真者蹎也,倒之意,页者头也,颠者巅也,意为有人从高处坠落,且以头着地,这可不是“摔”“趴”等词所能表现出来的,由此可见,孔老师内心的着急程度。人家都这样了,你俩还不知道扶持!把责任全归咎给了这俩小子。

    这还不是强行逻辑!这俩学生可够冤的。

    这还没完!又搞俩比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用比喻说理,真的是很奇妙的逻辑:一有文采,二生动形象,三不用说理,四直指人心,五不讲逻辑,六不讲道理,七不讲实际,八你就是这样!真是得分亮点!

    然而,比喻说理真的是一种强行思维:老虎犀牛从笼子里出来,当然看管的人有责任,但是老季那家伙是老虎犀牛能比的么?人家是主子,我是家臣,主子有主观意识,老虎犀牛只是钻个空子,跟本没有可比性!珍宝在木盒子里生了虫,当然是看管的人有责任,但是珍宝是死的东西,而老季可是随时会杀人的主儿!但老师不管这些,我就是要用比喻,我就是要用比喻!而两千五百年来,后人都觉得:说得好!有道理!

    这就是比喻说理的魔力!一点都不讲道理,完全靠颜值!文采加气势加不讲理!

    这下两个倒霉蛋子终于受不了: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老师啊,其实我们也觉得应该打。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一点也不敢逃避了。

    这下老头可来劲儿了:招了吧!小样儿还在我面前装大瓣儿蒜。

    滚球!不,还是斯文一点:我说你这个求啊,老夫最讨论那种嘴上说我也不想啊我也不想啊但是却一定给自己找个借口,我听说啊,那些老总们啊,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个道理你们可懂?

    以德服人啊,以德服人!

    这里真是毫无逻辑!这寡啊均啊贫啊安啊的,跟要伐不伐颛臾有什么关系呢?观点太突然了吧?分明是转换话题,开始讲大道理:财富少了我们就要均一均,大家都能过得去,和和气气,平平安安,这样多好啊,整天打打杀杀的,要是踩坏了花花草草,那就不好啦。想是实在想让别人也跟着你混呢?那就修文德,我们以德服人嘛以德服人,整天打打杀杀的,要是踩坏了花花草草,那就不好啦。

    这个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多少农民起义,纲领就是“均贫富,共富贵”,“打土豪,分田地”,“共同富裕”,中国人在公平、平均、和气、平安方面的追求,远远大于任何民族。

    以至于我们现在以德治国,这是对的,以至于我们现在以德治球,修文德,讲公德,处处树立良好道德形象,目前我们正在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论坛,更是中国人树立良好道德形象的表现。然而,真正让别人,尤其远人服你的到底是什么呢?两千年来的人类发展,真正服远人,并让远人来之又安之的,只有两样:一是暴力!二是经济利益!暴力使人服,经济使人安!我们的一带一路政策,我们的亚投行,我们的亚洲文明交流,使人来的,是军事力量的强大,是经济上的让你占便宜,得利,则安。而德,不能让人安,德只是能让人感觉良好。

    好在我们很多人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修文德,对自己人,这样大家和气平安,对谁都好;要服远人,安远人,还是多给钱比较好!打仗就别打了,美国是天天发动战争以服远人,但也没几个服的。还是让他们多修文德比较好些。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最后几句,又回到了正题上,不要打仗,尤其不要自己人打自己人!要和,要安!这是对的!但最后一句,就是瞎猜带恐吓了:这老季是要完!我这大鲁国是要完呐!这是什么逻辑,强行逻辑!

    好奇怪,最爱多嘴的仲由子路竟然能全程不说一句话,全让小求说,这一定是俩人提前商量好的,免得把孔老师气出个什么病来。不过,孔老师这两米的大个儿,长得又丑,还大板牙,真发起飙来,那也不得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通俗演义】季氏将伐颛臾:孔子的强行逻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mu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