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在未成年前,各方面都要依赖父母,很难说有独立的人格。而一旦长大,有了自己的事业和一定的经济基础,就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是一个基本道理。而人老了,各方面能力开始减弱,独立性也开始消退,可能反过来需要了依赖。
独立人格是自由意志的前提,自由意志是独立人格的最终追求。自由意志的标志是可以自由选择,而不是被动选择。只要有选择,人们也会为这种选择付出代价。
要想有思想的独立,必先有人格的独立;而要想有人格的独立,又必先有经济的独立。大家都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但鲁迅先生能够“吃了人家的也不嘴软”,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他不必餐餐都吃人家的。这才能坚持思想言论的独立自由。问题是,鲁迅先生可以靠稿费、版税养活自己,又有多少学人能靠学术研究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呢?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真是谈何容易!——易中天
人格这个词,是外来语。它的本义,就是“个人性”或“私人性”。这样看,人格本来就是独立的。否定人格的独立性,就是否定人格本身。
由一个个人格独立的人组成的,就是社会。社会能够成立,是因为人格独立。独立,才可以商量,也才可以组织。所以,用所谓“社会学”来否定人格的独立性,是荒谬的。只有尊重每个人人格的独立性,才是好社会。
好社会要有道德。最道德的道德,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尤其是尊重他人人格的独立性。所以,有人格,只是一个事实,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尊重人格,包括尊重他人和自己的人格,才是道德。
尊重人格,就要尊重隐私。因为隐私标志着人格的“不可入性”。不可入,才是独立的。这个“不可入”的隐私,就是我们的“破房子”,风能进,雨能进,没有我容许,谁都不能进。
所以,打探、暴露、议论别人的隐私,是不道德的。
但是,任何人都可以自己暴露自己的隐私(自暴家丑),也可以自己敞开自己的心扉(自报家门)。这是他的权利,是只有他自己才能行使的权利。
这个权利,就叫自由。
自由首先表现为意志的自由。没有意志,就无所谓自由不自由。但,意志的自由是自发的,不讲道理的,不可追究的。人们不是在想好该笑不该笑以后才笑的。想好以后的笑,就不是笑,或者笑起来比哭还难看。
无所顾忌的开怀大笑,才是自由的表现。
能够放声大笑,首先因为他是人。见过动物笑吗?没有。因为它们不是人,没有人格。其次,则是因为人格独立。见过奴才们在主子面前的假笑吗?那一定是一脸的谄媚,皮笑肉不笑。
独立,才自由。
自由首先是“任意性”,也就是“想怎么就怎么”。但这个权利,必须人人都有,一律平等。如果社会腐败和不公,就可能是大多数人没这个权利,少数人却能为所欲为。
自由是人的本质。但凡是人,本质上都是自由的。你可以限制他人身的自由,行为的自由,甚至言论的自由,却无法限制他思想的自由。退一万步讲,就算你不准他“胡思乱想”,也总不能限制他做梦。梦,是不能设计、要求和规定的,也无法干预。没有人能够进入他人的梦境。梦的“不可入”,正体现了人格的“不可入”。
自由意志既然来自独立人格,那么,当你行使自由权时,就必须尊重别人的人格,不能妨碍别人的自由。这才需要约法,设定共同遵守的底线。突破这个底线,就得付出代价。故,自由即责任。
独立人格,自由意志
只有一个途径:文化的自觉。
有“文化的自觉”,才会有“自觉的文化”;有“自觉的文化”,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就得靠所有人,靠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
独立人格,自由意志,是一个带根本性的大话题,这里只能从简。从历史上看,士人相对独立,文人比较自由。但这是表面现象。实际情况,是没有人真正独立,也没有人真正自由。称孤道寡,那叫“孤立”;放浪形骸,那叫“放任”。孤立不是独立,放任不是自由。相反,自由即责任。不负责任,或诿过于人,都不是自由。
显然,要想自由,就得独立。独立才负责,负责才自由,自由才平等。路都不会走的孩子,不可能有自由吗。
培养一代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公民,提高我们的文明程度应该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这一精神应该成为现代化以后的全中国人民的人生理想。
而作为社会科学的广义的教育,实际上需要有一种真正的从人的终极关怀角度来确立的教育目标,叫做人格教育或人格塑造。
要有人造塑造这一重要内容,教师的人格应该配得起这种人格,首先教师应该有“新的知识分子”人格,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次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种具有“新的知识分子”人格的人。
从社会和国家需要的角度来培养的人,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但这种人格的塑造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