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东山文库闲言碎语世间情
鹿林:低头看得多了,抬头就望得远

鹿林:低头看得多了,抬头就望得远

作者: 乐陵君 | 来源:发表于2018-06-05 21:24 被阅读7次

    鹿林书记在文章中,从登楼、登山,谈到读书和实践,重点阐述了关于阅读经典著作和学习实践的深刻思考和认识,强调:“学习重在应用。如果将知识不断地运用于实践,就会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认识。”文中说:“多少年来,曾不停地寻找的登高望远的人生台阶,其实就在自己的案边:低头看得多了,抬头就望得远。”

    《 低头看得多了,抬头就望得远 》

    鹿林

    一段心路曾经萦绕我好多年,起因于儿时,初读唐代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体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受,耗了我好长好长时间。我成长于几近平原的县城,那年代,楼少层低,记得满县城也就是一个三层的百货大楼,距离我上小学的学校不远,曾多少次爬上大楼的平台,浏览周围的景色,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周边家家户户的庭院尽收眼底,视野之内看的清清楚楚,很兴奋,但总也没找着千里目的感觉。后来,登顶大楼成了自己的爱好,无论走到哪个城市,总想去最高的楼看看,济南的东方大厦、上海的东方明珠、纽约的帝国大厦等等,曾经留下了许多美景的感怀和记忆。当然,昔日的高楼早已不再超群,只留下了曾经的感念还历历在目。 

    再到后来,登山又成了自己的爱好,登楼与登山虽都是登高望远,但过程和感怀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现在的高楼大厦,都是乘电梯而上,过程几近一样,只是在电梯里的时间长短有别而已,无论走到哪个城市,登顶大楼看到得更多的是蜂拥而起的比肩高楼,目之所及,趋向了相似。而登山会看到更多不同的风光,山不同,时不同,人不同,景色亦不同。大凡名山都有砌成的台阶,途中路标指向清楚,沿途伴有许多前人留下的景点,在自然美之中凝结了许多历史的典故,更添了让人回味的人文情怀。旁观上下山之人,形态各异,就是那些衣冠楚楚之士,在汗流浃背的疲惫之中,也只得袒胸露背,尽显着本来的我。那些没有什么名气的山,就很少有现成的台阶了,更多的是沿着别人踏出的隐隐小径,踩着留在杂草之上的浅浅脚印,小心翼翼行走在崎岖小路之上,当缕缕阳光透过茂密枝叶洒落在花草丛中,无尽的烂漫天成,很使人惬意,无不感念非凡之力,把偌大的自然界孕育的这般娇娆。也记不清爬过多少有名无名、高的低的山峰,每一次辛苦的攀登,最愉悦的事情就是登顶之后的极目眺望。春天的初绿、夏天的茂密、秋天的硕果、冬天的苍劲,尽显着怡人的情愫。有几次,也尝试着专业登山者的样子,去攀登那些没有路径的山峦。荆棘杂草乱石等等的羁绊,常常把自己搞得血痕斑斑,有时看似找到了近道,却是抵近了断崖峭壁之沿,只落得个原路返回。“体验本身就是美”就成了宽慰和鼓励自己的祈使句。 

    自我人生成长的过程中,也不知道多少次想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没有像登山那样的台阶,能够一步步登高看远,也省得懵懵懂懂的不解事理,枉走了许多弯路。遇到过数不清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时常苦苦思索,不停地请教老师、同事、贤者,得到过许许多多的帮助和教诲,每一次都令我欣喜和唏嘘,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他们为什么能够立意深远,又方略清晰?就事论事,貌似自己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可是,时过境迁在新的问题面前,却又不得要领。事情总是千变万化的,很难有一成不变的解决方案,不可能有像登山那样砌成的台阶。在实践的摸索寻觅中,不知道有过多少次的郁结。 

    “知识就是力量”耳熟能详,那就多读书吧。读书学习看似没有对现成问题的答案,但是,书中的道理时常在不经意间,启示着对现实东西的思考,一些零零碎碎的感悟也会时常油然而生。时间久了,读书的启示伴着实践的感悟不时地交集在一起,仿佛开窍了自己对工作和生活的些许思路。不知不觉中就更加喜欢读书了,就像踏着隐隐的小路登山似得,游走在书本的丛林之中,小说、杂志、历史、哲学、政论等等,读之所处,总会触发出这样那样的感念,虽看似是漫无边际的游荡,但感慨万千也是经常之事。慢慢的,一些经济管理类的经典著作,更加吸引了自己,渐渐趋向为主要的读书范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字里行间的注视中,不断地体味着其中的韵味,平添了难以替代的人生乐趣。书架上渐渐积累了更多读过了的书,有些还读过多遍,书中那些圈圈点点记录了自己沉浸于其中的时光。也不知道始于何时?从哪一本书中得来?隐隐约约感到,对事物的认识有了自己的见解,对处理工作中的问题,也增添了些许不断涌现的创新理念,日久天长这种感觉渐趋浓郁,面对工作中的问题,也像是平增了更多的勇气和智慧,畏惧也好似渐渐离我远去,激起了更多的对事物探寻的亢奋。

    智慧是蕴涵于知识之中的,承载知识的渠道很多,但读书是获得知识最自主的渠道,伴着知识在读书中的不断积累,智慧也就随之在自己心中不断地生长。对书中知识的揣摩,会延伸出很多的理解,一本好书,往往会在自己的心中留下很久的回味,甚至会激起心中的波澜。在不断的读书积淀中,自己的心智也在不知不觉中扩大开启。大凡名著,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开放性。作者善于吸收他人的成果,对一些观点的引用,会清晰地标识出处,并附有详实的附录,在阅读时,我会记录下这些出处的名录,对感兴趣的内容再找来扩展性的阅读。由此及彼,从这本书走向那本书,可能所述的知识领域不同,例如:由经济学跨越到社会学,由人类学又到了管理学,甚至是由社会科学跨越到自然科学。就这样在知识领域的跨越式阅读中,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学习和对知识的理解,这无疑增加了很多学习的挑战性,就像是不断地走进了陌生地方的旅游,正是由于不熟悉,就更添了诱惑力。时间久了,倒也有了许多知识领域的一知半解,虽不能成为专家,但也增添了许多的新奇。久而久之,在不同的经典著作背后,逐渐增添了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写作立点、思维方式、逻辑构筑的学习和寻觅,倒也是奥秘无穷。读《西游记》的感慨不知多少次重复在脑海,固然是因为其中的故事很精辟,但更多的是被作者的想象力所震撼,那些上天入地的故事情节是如何想出来的?心境之大,难以企及。能够称得上是经典著作的,大都是集大成者所为,是作者登高望远的智慧集成,经历了沧桑岁月和无数阅读者的大浪淘沙,而留存了下来,成为了人类文明延续的铺路石,坚实的擎起了后来者的脚步。实际上,每读一部经典著作,都是对作者智慧迷宫的穿越,只要是认真读过始终,就会在穿越者身上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其烙印的深浅,不在外力,而在于穿越者目光的力量。走马观花的读书,目光也只是略过了知识的表皮,知识对读者的反作用力也就很羸弱,留不下什么记忆的印迹也就不足为怪了。专注于品味书中的深奥,目光就可能透过了知识的表象,潜入了作者的心灵,寻向了作者成书的源泉,作者对事物机理的理解和阐述,构成经典的创新精神,就会深深地感染着自己,甚至产生了越过书中陈述的更多思考。显然,其蕴涵于书本之中的知识,对读者感悟的反作用力就大。物质都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别,目光是否是物质我不知道。但是,目光作用于书本中的知识是有反作用力的,作者的智慧通过了目光的丝丝甬道,流进了读者的心田。其流速和流量的大小,来源于读者的勤奋和投入。

      读书久了就会发现,许多经典著作虽然内容不同,表述方式各异,却大都是依托着一定的载体,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同一个哲学的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像是铺设于不同城市的街道,空间有别,虽终究没有相互重合的可能,但其机理相同,功能相近,通过城际交通的连接,不同城市间也就实现了联通。经典著作中,所表现的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对事物奥秘的奇妙无穷探寻历程,对成书构思和实现的智慧展现等等,都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经典著作对人的影响之深远,对人生思考之启迪,穿越了时空的局限,走向了无穷的远方。这就是文明的延续。读书就是攀越人生境界的台阶,在一本又一本的阅读中,不断地叠加着对事物机理的理解,就像是登山,不断地攀援着走向智慧的更高点,自己的视野也不断地开阔。如果能够对所学所思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其理解力就会更强。当然,读书本身就应该成为人生的一部分,伴随着读书的历程,不自觉地改变着自己的人生。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也不断地改变着我们自己,移动互联更是增加了碎片时间的阅读。但不可让不断爆炸的信息气浪,尤其是那些极有吸引力的花边趣闻,过多地侵占了自己对经典著作的阅读时间。互联网信息虽然取之容易,但是层出不穷,自己的头脑再大,也容不下天下的信息,况且,众多的信息在心中的滞留时间往往是非常短暂,许多快速涌入眼前的东西,还没来得及回味,就被另一波信息埋没了,另一波信息又来了……而那些经典著作所阐述的道理,却往往会在自己心中存续的时间很长,启迪作用悠长而醇香难以忘却,甚至是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直至现在,我也没觉得瞬间而来的海量信息,能够代替对经典著作的阅读,经典著作所揭示的道理,是深刻的、系统的、充满哲理的,会化作更好的给养滋润着人的成长。信息用于实践不可或缺,信息用于取悦也不可或缺,而侵占了阅读经典著作的必要时间,就会失去了登高的台阶。没有了对哲理和规律认识基础的信息分析,信息的价值会大打折扣。那些隐秘于信息表层之下珍贵的东西,会由于缺失理论鉴别力而认识不到。其信息中真正的寓意,没有挖掘出来,基于信息的创新点,可能也就很难激发出你的兴奋。

    我很想发明一种读书的方法,可以省时省力将书本的知识,或是别人头脑中的知识,源源不断地传输至自己的脑海中,就像电脑的拷贝一样,可以瞬间完成知识的转移。但是,愚钝的我,至今也没能找到这种方式。倒是有点体验,那就是投入的时间与知识的传输成正比,对知识的细细咀嚼比囫囵吞枣似的读书,也会产生不同的传输流量。读书与登山不同,登山是登的越高看得越远;而读书是读得越深,看得越远。登山是先仰望高峰,后俯瞰沟壑;读书是先潜入深处,后领略高峰。登山与读书,一个向更高,一个向更深,都是在扩大自己的视野,虽异曲,但同工。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是不同专业的学问家,随着深入的领悟,也就都靠向了哲学的问题,即对世界的认识。

    学习重在应用。如果将知识不断地运用于实践,就会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认识。在实际中,许多看似明白了的道理却不会运用,这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历练不够,是外在知识没能在自己心中生成。所以,知识化为行动的本身,更是学习的深悟。如果能够将读书时突然冒出来的思想火花,及时地促其燎原,或是写成文章,或是运用于一项课题,就会将突发的灵感放大为智慧的结果等等。反之,那些曾经涌起了的激情,没能让其很好地燃烧,也就在时间的过往中,使片刻的灵感渐趋淡忘了。读书就像是涓涓泉涌,只要不懈的学习,思维就敏捷,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而失却了读书的持续,就像是没有了来源的溪流,干渴的河沟犹在,却没有了因水而孕育的灵性。

    梅师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渴望亲受大师之教,无奈,当下大学者多,大师之谓少。然而,大师之思想存续于大师的著作中,读者可以请教于随时。学习大师之目的,是在于强壮自我,在于成长我心之智慧。有时,缓步在图书馆的层层书架间,看过那排排的书阵,随手捻开书中那美丽的黑白相间的面庞,也不知道是她久违了读者,还是读者遗忘了她,缺少了目光的反复抚摸,显得是那么的寂寞。真得希望它们能被经常地拿出拿进,让她化作细流,沁入同学们的心田。

    多少年来,曾不停地寻找的登高望远的人生台阶,其实就在自己的案边:低头看得多了,抬头就望得远。时下都喜欢晒晒自己的一些心思,权且也晒一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鹿林:低头看得多了,抬头就望得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nm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