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平江路到多伦多---菇妈养娃的园丁手记(18)

从平江路到多伦多---菇妈养娃的园丁手记(18)

作者: 菇媽 | 来源:发表于2019-12-22 06:59 被阅读0次


    快乐教育的真相

    “快乐教育”听起来很美,很好,很对,只是内涵需要明确,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只是快乐一时,还是这种快乐可以发酵,并影响以后的人生。每个家长应该有自己定义的适合自家孩子的“快乐教育”。

    从平江路到多伦多---菇妈养娃的园丁手记(18)

    和小蘑菇的老师聊了聊。加拿大的孩子没有教科书,这个45岁的老师表示自己比较老派,也觉得不给孩子教科书有诸多不便,虽然教育局的用意可能是为了防止老师照本宣读而毁了孩子的创造力。当我告诉他中国的孩子都有教科书(即便在我们最穷困的年代),他的表情就是我们当年听说美国人都有汽车时的表情。

    “小蘑菇在加拿大读书两年半了,最近她发了这么通‘厥词’:‘这里上学就是为了不让孩子在家没人管或在社会上胡闹,学校教了多少知识孩子学了些什么其实都不重要。’这里的小学初中上课跟玩似的,连蘑菇这样在中国属于‘不求上进’的学生都看不下去了。

    正好前两天加中两地的朋友圈都在传这条信息:人口不到4000万的加拿大获得诺贝尔奖的总人数在全球排名第八,而且,根据经合组织的调查,在全球教育品质国家排名中,加拿大名列第一,中国排名第25。

    其实,我也不时会被问及两边教育的优劣,是时候做一番比较总结了,至少以正小蘑菇同学的视听。

    从平江路到多伦多---菇妈养娃的园丁手记(18)

    小蘑菇刚来这里时正赶上小学毕业,反正50来天基本上以户外活动为主,我也听说这里小学和幼儿园也差不了多少,有些中国来的家长因为着急孩子小学学不到东西,会特意把孩子带回国内上学。上了初中,要么没作业,要么就是‘搞得很大’的作业:做个城市导览图,城市和郊区的差异比较,论述喜欢的诗词的内涵及喜欢的理由,古巴革命~~感觉像是研究生的课题。我一开始听到题目吓一跳,后来发现她自己网上查资料,搜肠刮肚之后总还是可以完成的。我们完全不管她的作业,这样做法当然首先是偷懒,其次有个好处就是:因为没人管,所以她必须自己负责这件事。而且因为几次被老师表扬作业整洁美观有时甚至像艺术作品,可能因此产生了荣誉感或是虚荣心(这之间的差异是微妙的),就每一次都想要做得最好。

    这样的作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任凭学生自己的兴致所至,可以洋洋洒洒,也会有言不及义。反正即使会打个分数,这个分数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不影响学生的升级,也不影响老师的考核——这就是有着美丽传说的西方式「快乐教育」。我的火眼金睛早就识破了快乐教育这个迷人的‘谎言’,一早就告诫小蘑菇:‘这里的公立学校只是提供基本的公民教育,因为这个社会的很多工作并不需要拥有太多知识的人。’如果你特别爱学习或想将来有更好的发展,你自然可以加油多学点,如果你的父母想让你有个管束严要求高的学习环境,也可以送去私立学校,或买学区房,那样你的同学基本是以华人为主了(华人扎堆的地方孩子成绩好)。小蘑菇是不愿去私立学校的(她本能觉得会有压力),她对学霸扎堆的环境用‘恐惧’来描述也不过分,她认可了我的观察,所以就得自己自觉学习。

    从平江路到多伦多---菇妈养娃的园丁手记(18)

    为什么这里很多家长认可这样的快乐教育呢?我想是因为这里的所谓‘蓝领’‘白领’并无太大的区别,首先人格尊严一定是一样的,社会地位的分别对个体生活没有显著影响,薪资上税后的差异也不会太大。我们就见过我们的银行客户经理在接待我们几天后,又出现在超市做收银员,显然这两个在中国分属于两个阶层的工作,在这儿是可以对等互换的。所以,家长不会倾其所有地非要孩子上好学校,上补习班,考好成绩。他们乐得把这一切交给社会,任由孩子按照自己的天赋秉性和兴趣爱好去自由发展。

    当然,全世界的华人家长基本上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只是做一个快乐的木匠,或自豪地宣布自己的孩子是个不错的大厨。华人还是谨记老祖宗的教导:万品皆下,唯有读书高。而在中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于今仍是。这样一来,全社会都在过独木桥,总得拼命一试,过了桥的是人上人。

    快乐教育在加拿大可能会滋生诺贝尔奖,在中国的语境下可能就成了问没饭吃的人为什么不吃肉。而‘万品皆下,唯有读书高’在加拿大就是绝对地政治不正确的。”

    以上是我当时发朋友圈的一段文字。了解到“快乐教育”的本相,我们当初确实也动过送孩子去私校的念头,之所以后来还是去了公校,除了她自己不愿去私校,我们对教育的理念从来就不是追求高分和藤校,只是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健康成长。下面这段文字可以进一步看出公校教育的特点,以及我对“父母是孩子的园丁”这个命题的思考。

    “前几天这儿有朋友问我:哈姆雷特和弗洛伊德有什么联系?原来这是她读12年级的女儿的作文题,还有‘人猿泰山中的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显然读高二的女儿有点招架不住,而对于大多数中国父母(相信对西人同样如此)当然是‘你问我,我问谁去?’

    而这阵子读8年级的小蘑菇的语文课题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她一开始没记住柏拉图的名字,茫然说好像是什么对话,还好我翻过《Dialogue》,就说出柏拉图的名字,她很吃惊我居然知道,其实,我早把内容彻底忘记了。但是这帮初中生能懂这些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吗?小蘑菇说没人懂,问了老师了,这个老师有个本领,就是你问他:加拿大为什么和美国打仗?他回答:‘医生可以救人性命,但是为什么他的收入没有足球运动员高?’结果当然就是没有学生再敢去问他问题了。我听了也着急了:‘那你们都不懂可怎么办呢?’菇爸这下倒是淡定:‘她小时候念《大学》《诗经》,也未必懂。不是觉得读了多多少少会在脑子留下些,以后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知道没有白读吗?’是的是的,就像吃下去的营养,不会立竿见影,但长远对身体总会有好处。我总算舒了口气,决定听之任之。她有兴趣,自己就会花工夫去搞清楚。这两天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做作业,那个架势像是在完成一个重要项目。果然,历史作业和理科作业都被她做成了美术作业啦!

    从平江路到多伦多---菇妈养娃的园丁手记(18)

    可见,孩子在哪方面有兴趣,她就会在哪儿使劲,我们就别瞎操心了。

    恰巧看到一篇文章,说到要把孩子当植物来养,这样自己也可以多活几年。这个理论正好呼应了我这两年来的体会,一定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孩子是什么种子,榕树?草莓?仙人掌?蝴蝶兰?没有优劣,但养法一定不同。记得以前看过个纪录片,记录了上海高中的四大名校之一《上海中学》一帮毕业班学生的十年人生,有一个学生最终选择去做厨师,如果说这已经不寻常了,那更大的意外是他的父亲就是《上海中学》的校长,而且他很平和地表示支持孩子的选择,因为他选择了自己爱好和擅长的行业。我想这个父亲不愧为校长这个职务,因为他深谙教育之道。

    当然,种子理论也不能成为家长偷懒不尽责的托辞。有些自己整天购物打麻将的妈妈有着自己的逻辑和论据:和我们一起打麻将的XX的儿子成绩可好了,还考上了XX学校,据此她们可以推断出打麻将有益于孩子读书,或至少不妨碍孩子好好读书。这个理论基础就是:孩子是哪块料,自然就会成为这块料,也就是种子理论。但是种子是需要好好呵护的,需要合适的环境,需要及时浇水施肥,不然就会枯萎甚至死去,或者长期营养不良发育畸形。

    我们做父母的就是孩子的园丁,确定好孩子是哪个种子,就要研究这种植物的习性养法,然后既不过分勤勉也不偷工减料,本本份份踏踏实实地做好园丁的本职工作。

    从平江路到多伦多---菇妈养娃的园丁手记(18)

    其实公校和私校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各有利弊,关键是要看自己的孩子适合哪种学校。私校的课业多一些,老师管得也多,要求会高一些,所以应该适合那些读书尚有潜力但又不太自觉的孩子,最重要的前提是家长对孩子有“藤校梦”和一定的经济实力。而公校的自由度很大,班里学生的落差也大,从特别捣蛋完全不想读书的到非常出色的都会有,完全取决于孩子自己的天资和努力。小蘑菇本能地预感到这种宽松的读书环境是适合自己的,事实证明她是对的。毕竟她从一个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异国加入这个新集体,在此之前人家已经学习了五年,而她是从头开始。学校的要求低让她有充分的余地去赶上,并渐渐累积起自信心和荣誉感,进步也越来越显著——才读了一年,学期末班里好几个学生需要补课,而她却不需要补课。公校还有个好处,就是同学来自各阶层各族裔,更接近于真实世界,不像私校那样宛如真空世界。我们觉得孩子在与现实绝缘的世界受教育,将来进入现实社会可能无所适从。想想私校的孩子是不会“批评”她花十几元吃顿饭是大手大脚的,她们更大的可能性是比谁花的钱多吧。

    还有这里绝大多数华人家长都会给自己的孩子找补习班,因为这里的学校太放松了,怕孩子学的东西不够。这也算是华人对抗“快乐教育”的方法之一。我们稍作调研后,决定不上补习班。我们的想法是补习班无非让孩子反复加强练习知识点,培养的是“螺丝钉”人才。这个世界需要很多“螺丝钉”,那些去补习班的孩子会成为称职的“螺丝钉”。但是小蘑菇不属于这个类型,为什么非要跟着往上套呢?她长着一颗自由的灵魂,就是要自由自在地生长,就像一颗蘑菇。我们给她报了她感兴趣的艺术课程,戏剧和写作,她和一些有着共同兴趣的孩子一起在专业老师指导下,一起排演剧目演出,老师还给把他们的习作印成小册子,她度过了非常快乐又有收益的时光。

    从平江路到多伦多---菇妈养娃的园丁手记(18)

    著名的虎妈是坚决反对“快乐教育”的,她觉得成功就是100%的努力付出然后达到卓越,那就需要没日没夜的幸苦劳作,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的孩子的成功似乎是无可辩驳的证明。那些才被“快乐教育”吸引的父母,很难坚定地站到虎妈的对面。成功和快乐就那么“你死我活”吗?

    然而虎妈的模式显然不是适合所有的孩子,她两个女儿还不一样呢。成功的定义也不是只有一种的,有的人要拿第一才是成功,有的人觉得自己开心就好。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有何可比性?鲜花一定比石头更成功吗?所以,教育的初衷和最高境界都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小蘑菇允诺了要在学校排演的音乐剧里演个小角色,后来又发现为此浪费很多时间排练——根本就是陪练,自己没什么收获又无聊至极。她纠结良久,要不要放弃?那天她突然悲从中来:“要是将来我一辈子都只得演小角色,那该怎么办呢?”我说:“你如果一辈子演小角色,并感到很快乐,我觉得没问题。但是我不能接受你一辈子做一件事情是出于无奈,却又无意或无力去改变它。”至于是否放弃参加这个音乐剧,我让她自己决定。小蘑菇经过思考和内心斗争,终于坚持枯燥的排练,去完成这个承诺,也体验到演小角色意味着什么,相信这种体验会帮到她更多地了解自我。

    从平江路到多伦多---菇妈养娃的园丁手记(18)

    苦和甜的滋味只有自己能品尝,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也只有自己去探求和发现,父母能做的是引导孩子走向这个发现之旅。“快乐教育”听起来很美,很好,很对,只是内涵需要明确,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只是快乐一时,还是这种快乐可以发酵,并影响以后的人生。每个家长应该有自己定义的适合自家孩子的“快乐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平江路到多伦多---菇妈养娃的园丁手记(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nn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