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在军阀们的混战中,在倭寇的飞机炮弹下,从北方到南方,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农村 ,在那些颠沛流离的岁月里,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知识分子们,也没能免于战争的灾难。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这几个字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貌似绝决的含义透露出特定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那些曾经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然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昂的灵魂却不是时代可以抹杀的。
陈寅恪先生的敬业精神和博学多才让人敬佩,在联大上课期间,陈寅恪每次都需步行一里多路到校。此时他的右眼视网膜剥离,仅剩左眼视力勉强看书授课。但他仍像当年在清华园一样,每次上课都用一块花布或黑布,包着一大包书向教室匆匆走来,至时满头是汗,却从不迟到。陈先生上课更是一丝不苟,多数时候先抄了满满两黑板资料,然后再闭上眼睛讲。他讲课总是进入自我营造的学术语境或历史语境,似乎把世事都忘得一干二净。陈寅恪人格学问,不仅得到了傅斯年与史语所学界大腕与年轻弟子们的尊重,即便是当年同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冯友兰、朱自清等辈也备加敬重。连学生请教他的资料在图书馆的 哪本书中的哪一页中,都能清晰记住。可见,陈先生却是名不虚传。在日军侵占香港后,在那种危机四伏,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的情况下,陈寅恪教授面对日军的拉拢和利诱,立场坚定,不惧生死,彰显了伟大的民族气节。不愧是三百年才出一人的史学大师。
傅斯年对陈寅恪的关心和帮助很大,可见他非常爱惜人才。同时,他也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节,对于叛国汉奸,深恶痛绝。但他太过傲慢,目中无人。坚决不聘用北大伪教职员,正是由于这种秋风扫落叶式的无情做法,才使“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梁思成,对于建筑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让人佩服的是他的大爱,由于他对美军的劝阻,才使得京都和奈良免于轰炸。京都、奈良免于被炸毁的厄运,梁思成至少起了一定作用。当真相大白于天下后,日本朝野得知此情,均对梁思成的人品、学识抱以敬佩之情,日本媒体纷纷撰文报道,称梁思成为“古都的恩人”。梁思成的大胸怀让我感叹,不愧是享誉国内外的大师。
很早就听闻华罗庚的大名,但没想到,他的经历是那样的极具传奇色彩,从小就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的他一生却只有初中毕业文凭。但他却用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因酷爱数学研究的华罗庚发表数学论文,而收到清华大学教授熊庆来的青睐,将其调入清华栽培 最終不负所望,成为“异军突起的科学明星”。
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那一幕幕动人的历史时刻,早已走进历史深处,如今我们只有在书卷中回味往昔。尽管当年的人已去,尽管当时的事已毕,但他们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永远崇敬和怀念。我们不仅要追溯大师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风采,更要秉承大师们为国为民的胸襟和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