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认为《论语》可以折狱,就是说《论语》是刑法甚至一切基本法律的渊源。东汉经学家赵岐在《孟子章句》的《题辞》中说:“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衿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颢和程颐说:“于语、孟二书,知其要旨所在,可以观五经矣。”
由此可见,不同的人对《论语》论语有不同的看法,且《论语》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
而对于作为一个学生的我来说,在我多年的学习生涯中,我对《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大都有所了解,然而尚不能够完全理解。那姑且可说说我浅薄的理解。
《论语》 包括学习、为政、君子与小人对比、修身、中庸、教育、孝道、诚信、交友、仁爱多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其中蕴含的学习之道和为子之孝道。
首先,从《论语》中我了解了许多学习之道。很小的时候,我就会背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初背诵的时候我还不能够理解其中的奥妙,现在才知道这句话是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学问是需要不断去实践的,在实践中印证学问,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在与朋友交往中,能获得快乐,在宽容他人的过程中,亦可获得快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说这是孔子无悔人生的履历表,但这对于我们来说,不失为一份人生学习的目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师一直就教育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然而一般来说承认自己无知是十分困难的。
然后,我亦从《论语》中学到了为孝之道。曾经有人讲父母在,不远游是愚孝,殊不知其实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远游一定要告知父母方向,不正是孝顺的体现吗?不正是与我们现如今的“常回家看看”说法一致吗?在《论语》中我对“仁”与“孝”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言为仁之本,非仁之本。”“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而这些讲的是孝的重要性以及侍奉父母需要竭尽全力。
《论语》中人物说辞言简意赅,但是它寓意深厚,其中的格言警句十分启人心智,至今仍有浓厚的生命力,值得我们不断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