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妞6岁了,之前报班玩过一段时间的平面和立体美术课程,结束后停了1年时间没有再上。前段时间和幼儿园班上一位妈妈商量一起带孩子去试听个画画课程,看小家伙们是否感兴趣,还能作伴同行。结果试听完后闺女跟我说:妈妈,太好玩了,下周你还得带我来,不然我就打你!——我的天~
通过对孩子在之前那个画画班(简称F)的种种抵触情绪和这次试听画画班(简称J)的欢欣雀跃之间的对比,细琢磨发现这两种教学模式之间确实存在很大差异。
F推荐平面和立体课两种课都报,中间休息10来分钟继续上,每节课的时间大概为80分钟。也就是说80分钟完成一个平面作品,休息10来分钟,然后再上80分钟完成一个立体作品。F的销售和老师表示虽然时间长,但其实孩子就在玩中度过,不会觉得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同时上过2节课,所以不知道是否真的如此。
F 80分钟的课时内容大概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老师装扮或者大显示屏播放视频告诉孩子今天要画的主题,会讲些和主题相关的知识;
第二步、老师演示关键步骤的操作,会当着孩子的面完成一幅作品,并强调要点;
第三步、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始动手完成作品;
第四步、孩子完成作品后请家长进教室,指定部分孩子上台讲述自己的作品内容。随着年龄和性格的差异孩子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特别踊跃表现的,有扭捏不愿意上台的。上台后在表达的过程中老师也会给予引导和约束。这时候通常台下是会有点乱哄哄的——要4、5岁的小盆友克服多动情节在倾听中学会尊重别人是件很难的事情。而演讲孩子的家长多数时候是掏出手机来拍照和录像(这事我也干过)。
我闺女不喜欢上这个课程在一开始就有征兆。第一次来试听的时候孩子到了门口死活不进去。我当时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最后连哄带骗地带孩子进去了。教室刚装修完时间不长,干净漂亮,整体的色调搭配和陈设都独具匠心,蒙Q设计感很强,不亏是某某大集团旗下的全国连锁教育机构。校长比较有亲和力,老师们也年轻漂亮又温柔,基本是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然后经过总部的培训后上岗的。和通常的儿童教育试听流程一样,孩子试听的时候家长也不闲着——集中在一起由校长介绍当前孩子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他们课程的特色。校长是两个孩子的爸爸,高高大大比较有说服力。试听完后大概孩子也是第一次觉得新鲜,表示愿意上课。最后我们报了课程,但抵住价格诱惑没有报全部的套餐,只报了平面课程。没想到这40多节课也上的磕磕绊绊。
闺女那时候4岁多,之前早教课程都有大人陪,突然要自己在教室里不适应总哭哭啼啼要我在旁边陪。过了几节课就表示不想去了,但钱已经交了啊~只能各种哄骗去上课。老师也非常有耐心的帮忙做工作。有时候看到别人家小一点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不进去在教室门口跟家长腻乎,觉得自家孩子表现还行。因为F课程在80分钟内要完成上述流程,所以孩子自己动手的时间不被压缩是不可能的。我闺女年龄小,动作也慢。刚开始看到作品我还觉得自己闺女挺有画画天赋的,后来才知道原来不少是老师代笔。赶脚一节课100多块钱还不全是孩子自己画的太浪费了,于是申请停了几个月的时间才上完后续的课程,但因为小家伙抵触情绪还是太严重,我们就申请转立体课了没再上平面。
废了半天笔墨说F的课程,那么J的课程是什么样的呢?因为我们只是去试听了1节课而已,所以只能管窥蠡测一下了。
J的课程也是80分钟,和F一样的时间,但80分钟内只有两个步骤:
第一步、老师演示,强调关键步骤;
第二部、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作品,是两节课完成1副作品!!!
相同的课时时间,只有简简单单两个环节,真的很简单!
因为是大妞小朋友的姐姐从小跟一个老师学画画,所以从头到尾是小朋友的妈妈跟老师在联系约课的事情。孩子进去试听的时候家长在外等候,虽然是第一次试听,但没有任何家长“洗脑”环节,也没有销售“骚扰”。无聊的我四处逛了逛,发现J也是去年刚开业的,装修风格不是F的蒙Q感,而是干净利落素净;另外属于综合教学,除了绘画还有其它书法音乐等课程;前台有易拉宝展示详细的课程内容和对应价格;走廊墙壁上有些老师和孩子的比赛获奖证书。课程结束后家长可以进去,老师很简单地说了一句“今天孩子们画的是……,画完的可以走了”。因为我们是第一次试听,所以老师简单说了说孩子的表现情况,也没有问我们是否报名参加后续的课程。其他画完的孩子如果没有什么事情和老师再见后就跟着家长离开了。这里没有课程结束后孩子被点名准备上台讲述自己画作的局促不安和上台后拿着话筒的不知所措。原定下课时间是12点,但因为我闺女手慢,所以老师和她的好朋友一直陪到了12:20我们画完后才离开。小家伙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画作中,直到我看差不多了告诉她如果愿意下次还能来继续完成作品她才停手。然后就是此文开始处我闺女给我发出的“威胁”。
孩子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孩子两次学画的年龄不同、另外这次是和好朋友结伴而行。但两种教学模式的不同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比较F的课程里包含的元素较多:绘画外其它知识的学习、绘画的学习、上台需要的勇气、讲述画作的表达能力……。老师因为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一节课必须完成一个作品,所以在旁听的时候也是可以通过老师的音量和口气感受到紧迫感,那么在孩子手慢的时候也不得不“帮衬”和“催促”一下。但对于小孩子来说,在80分钟里混合了这么多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是考验,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而这些环节的组合是否真的都是对孩子有益的?我甚至不禁恶意揣测一下其中的个别环节设置是否有讨好家长的成分?
而J机构在这方面显得比较纯粹,就是单纯的画画而已。孩子除画画外没有其它的心理负担,可以从头至尾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画作里。因为是两节课完成一幅作品,所以孩子和老师都显得比较从容,没有丝毫紧迫感。我闺女自豪地告诉我,全都是自己画的~~~虽然看上去只有寥寥几笔、配色也很混搭,但我很欣慰,因为她在家是从来不画画的。
另外比较值得一提的是价格问题。F和J的单次课时价格差别不太大,但F一次要报50-90节课,而J是一次报20节课。因为有过之前的经历所以对于类似F的课时售卖方式我非常反感。
以前在F上课的时候其实我是在心里上感觉有些不对劲,但大脑分析不出来哪里不对。经过这次比较后将自己的感受整理一下而已,并非指责或褒贬。不同的家长需求必然需要不同的商业模式来满足,孩子的个性也千差万别,无法同一而论哪种教学方式最好。只能根据自己和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挑选合适的课程。
但对于F美术课程的一些设置我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疑问。
F设有奖励机制:每个小朋友发一个小本本,上完课老师给加盖小印章,集够数量后用于更换展示柜里的一些小东西;如果孩子持续上课达到一段时间的全勤考核还能奖励一个金色的小奖牌。这种激励机制目前是有争议的——孩子对所做事情(比如画画)本身的兴趣更重要还是通过奖励使得孩子“好像”对做事情感兴趣重要?尤其是对于孩子还处于广泛接触和探索的阶段。我必须谦卑地承认自己并不知道将来孩子会走哪条路,所以现在多方尝试。允许她喜欢,但同时也允许她不喜欢。家长陪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碰壁和摸索中才可能逐渐发现她真正擅长的方面,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很早就能禀赋外漏。如果通过使用这种“激励”的方式而忽视孩子真实的情感表达反而有可能使得“机会成本”增大。好在孩子是天真的,无刻意掩饰的。在“诱骗”我闺女上课的过程中这种小恩小惠还真没起到作用,我是该庆幸呢还是该庆幸呢~
F课程让孩子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是否真的有意义呢?在试听完J的课程后,孩子跟我说:妈妈,我真的不喜欢上台讲,只喜欢画。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敏感的人,所以很体谅孩子,还特地跟老师说:如果她不想上台不要勉强她。后来大一点慢慢能上台了,但也基本就是几句套路的话。台下的秩序有好有坏,老师也会提醒大家注意安静倾听。如果台下秩序不好的情况下,我就会担心孩子的自尊心会不会受到伤害;即便不存在这种状况我也希望她是因为自己喜欢画画而画画,并不是为了画给别人看。我希望她能时刻保持对自己的忠诚,而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其实我并不知道F课程设置这个环节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难道敢于上台就是“有勇气”的表现?比起这个我更倾向带孩子爬爬树之类的做些大肢体运动,从而让她的身体亲自感受什么叫“勇气”。
对于只是想找个地方把孩子托半天,或者闲着无聊凑凑热闹的来说,像我这样考虑问题就有些累了。但其实我的目的也很简单:
只是想让孩子通过画画来提高手臂小肌肉和手指的控制力;
只是想让孩子沉浸在画画的过程中提高专注力;
只是想让孩子了解色彩搭配的玄妙,以便今后穿衣、化彩妆、家居布置的时候有点配色能力;
只是想让孩子通过平面展现立体实物作画的过程中提高观察力和抽象能力;
只是想让孩子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多一个自娱自乐的能力;
只是想让孩子在悲愤欢喜的时候多一个情绪表达能力;
只是想让孩子在文字表达有点欠缺饱满的时候来个配图能力……
我的要求是不是有点高呢?但所有这些只要简简单单学画画就可以了,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我们就能够得到很多了。我们有时候只想要更多,觉得越多越好,但可能少才是多。一个画画课程,如果老师对画画有造诣、够耐心,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从容的学习环境就足够了。能简单、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就实属不易。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仿佛只有更繁杂才能出类拔萃~去繁就简才能让我们看的更清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