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能改变人吗?

作者: 润之选学 | 来源:发表于2017-07-07 22:45 被阅读24次

你不停地将你的目标变得形象化、现实化,一头扎进“梦想已经实现的生活”,只会降低你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小王是一个有稳定工作的普通白领,但他真正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有出版作品的作家。每当他感到被工作“掏空”的时候,他都会想象,有一天自己写出了厉害的作品,过上了菲利普·罗斯的生活。

有一天,小王把自己的这个梦想告诉了同事,结果同事的反应给了小王巨大的安慰,在同事眼里,无论是“有梦想”这件事还是“当作家”这个梦想本身都非常酷。渐渐地,小王发现,只要真诚地跟别人分享自己的梦想,就能获得某种“优待”,组内的同事开始称呼他为“我们组的王作家”,甚至他们写邮件、写文案的时候,也都会来咨询小王相关措辞,小王的PPT风格也受到了关注与欢迎。

几个月之后,小王开始认真写博客,他深信自己一定能写出火爆作品,于是端起咖啡,坐在电脑面前准备大写一番,但写作中却频繁遇到“瓶颈”,这个过程让他感到烦闷,也感到焦虑。他顺手拿起手机登录Facebook,在作家板块底下发了个抖机灵求安慰的表情,很快他就收到了来自朋友们的安抚跟正面的肯定。他满意的“回血”,翻看了几篇介绍写作的文章,结束了自己“一天的写作”。

一年后,他依旧保持着每天翻看关于写作方法的文章,保持一个月发一两篇博文的频率,以此来维持自己的“作家身份”,大多数时间,他都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他已经得到了朋友们的肯定与关注,并混入了那些线上的业余写作群,每日聊着作为一个斜杠青年、业余作家的生活,“成为一个拥有出版作品的全职作家”对他来说似乎没什么必要了。

除非有人对他的作家身份及作品真的感兴趣,这样的人认真找上门来的那一刻,他的幻想可能会破灭,那一刻他感到委屈和不满——不公平的社会亏欠我的满腹天才,我只能用平庸的工作养活自己,没有机会成为一个全职作家。

而另一边,小王还有个朋友叫小黄,小黄也想成为一个作家,但他也跟小王一样每天必须待在写字楼,做着跟写作关系不太大的工作,这也令他非常苦恼。不过跟小王不同的是,小黄一直将写作当做自己的私人爱好,他给自己制定了每日写作任务,将写作当做“工作之余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他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也没有百分百的信心,甚至很难相信自己真的能成为数一数二的大作家,但他是个挺自律的人,这项爱好一直被他保持的很好。

最终,让身边人都惊讶的是,小黄竟然出版了自己的作品,成为了一名作家。

那么,这个故事里的小王与小黄,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

当小王开始沉浸在实现梦想的畅想,用伪装的行动获取他人关注的时候,“写作”这件事情对他来说变得只有“外在激励/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了,写作仅仅成为他获得社会认可的一个手段,他活在依靠白日梦与他人肯定目光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在“梦想已经快要实现”的日子极大地满足了小王的需求,他开始害怕失去这一切,于是他拒绝真的花费时间去实践梦想,而是选择维持现状。

而小黄则是将写作当做一种“内在激励/动机( intrinsic motivation)”。他把写作当做爱好,而不是用于畅想未来美好生活的“幻想剂”,他的写作计划成为了他内在认同的一部分,他不会将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对写作本身毫无作用的事情上。

实际上,这个例子丝毫不脱离现实,“动机”这种内在驱动力对我们的影响,往往超过常人的想象。研究“动机”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Anders Ericsson称,动机是成就的关键因素,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很多时候只是因为在某些事上,保持了比其他人更持久和强烈的动机。他认为,你在一件事情上做得越久,你的天赋和能力就会变得越不重要,相反,动机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上述例子里,小黄写作的驱动力就来自于内在动机:发自内心的、鼓励自己做出积极行为的动机,比如内心对于挑战、期望、激情、满足感、自我确认的渴望;它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内心的成就感、价值感,支撑我们一步步完成目标。

而驱动小王去写作的,更多是一种外在动机: 光环、荣誉、他人的欣赏和承认等等;这样的动机可能会带来一些行为改变,产生部分成就感,但影响力往往是短暂的。行为能否持续、以及是否能一直带来积极的情绪,依赖于他人或外界给予的奖赏、好处。

所以,如今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很多人宣示着自己的梦想与目标,可是,这个梦想到底是他们的内心动机,还是只是为了说出梦想那一刻得到的关注,恐怕就只有他们自己清楚啦。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看小王的故事时,可能有人会产生疑惑:“在梦想实现之前,我是不是不能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呢?”事实上,将梦想分享给朋友这件事给我们带来的结果,依旧是由分享的“动机”决定的。一个拥有内在动机去完成梦想的人,他在将梦想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时,可能只是单纯地分享心情,也可能是在做一种“预先承诺”,比如像我们以前介绍过的,为了防止自己完成目标路上的拖延症,就事先跟朋友建立一个目标承诺,“如果今天没有写到五百字,我就请你吃顿大餐/你就狠狠鄙视我”。而小王这种没有内在动机的人,才会一遍遍的在身边人的鼓励下,活在“仿佛已经快要实现梦想”的生活里,享受着“宣示梦想”本身带来的关注。

那么,在实现梦想的路上,要如何避免自己沦为小王这样的人呢?我们可能都需要学会防御性悲观,即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并为这些担忧做好充足的准备。或许就像里尔克说的:“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同时又不抱持任何希望……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当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同时又知道这件事根本无关紧要。”

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我们可能都需要防御性悲观,那么什么是防御性悲观呢?

防御性的悲观实际上是一种认知策略,它的概念由Nancy Cantor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它指的是人们会在事件发生前,将期待降到比较低的水平,想象出最坏的可能的情境——这看起来让人担心,但它却不是一种消极的自证预言。当一个人在处于防御性悲观的情绪里的时候,他们的情绪是冷静的,他们知道这只是数种可能性中最坏的一种而已,并不是唯一和注定的结局。这种防御性悲观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最坏可能发生的概率,以及假如真的发生了最坏的情况,也能更好地面对和有条不紊地处理。

Julie Norem认为,防御性悲观是一种非常有用的降低焦虑的认知策略。当人产生焦虑情绪时,假装乐观、或者迫使自己往好的方面想是无济于事的,防御性悲观的策略会使你进入到焦虑的深处,将焦虑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部分,就这些具体的部分来做好充足的准备,避免坏的结果产生。“如果你不自己亲身体验焦虑,就很难洞察在其中让你感到无助的到底是什么。” Julie Norem说。

有人可能会问,我也会想象未来最坏的情景,可是往往越想越担忧、越觉得不可能实现,这个跟防御性悲观的区别在哪里?我们来看一看这二者的词义辨析吧:

防御性悲观 vs. 消极的自证预言

1. 想象的方式不同:尽管对可能发生的事件都怀有悲观的想象,防御性悲观更多的是怀有对坏的可能性的想象,这种想象是偏细节性的,他们会列出可能发生的情境,将坏的可能细化成一个个事件;

而自证预言只是一种笼统的、毁灭性的预测,他们总是使用“永远”、“绝不会”、“总是”这样绝对化、概括的词语,觉得悲剧一定会发生。比如他们在还不清楚以哪些步骤实在目标的情况下,就断定“我肯定会失败”。

2. 怀有悲观想象后,二者的做法不同:防御性悲观的人,会考虑当这些坏事发生后该怎么办,能否努力让坏事不发生。他们也会因为担忧而做好充足的准备,以避免坏的事情发生,降低焦虑水平;做出消极自证预言的人则不会有所作为,而是放任坏事发生,甚至主动促使坏事发生。

除此之外,在“想象最坏可能情境”中,与防御性悲观相对的,还有“自我设限”(self-handicapping)的态度和因为不愿意面对失败结果而导致的“拖延症”。自我设限的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以给未来可能的失败找好借口,比如“与其认真备考最后考得很烂,不如不准备看起来还能潇洒点”;而做事拖延的人是逃避考虑可能的坏结果,他们应对的方式是不去开始,让害怕的失败尽可能来得更晚。防御性悲观却是客观而勇敢的, 他们客观地看到可能出现的坏情况,但绝不放弃争取最好的可能,以及做好准备减少损失。

你们有使用过防御性悲观的体验吗?在我看来,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或许就是一种清醒地认识世界之后,仍然能够勇敢而理性地生活的人生态度呢。

相关文章

  • 梦想是能改变人吗?

    你不停地将你的目标变得形象化、现实化,一头扎进“梦想已经实现的生活”,只会降低你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小王是一个有稳...

  • 文字能改变人吗?

    自己时间比较多的时候,喜欢写些文字。忙碌了便无心写字。 工作之后,不满足自己的工资,想从文字方面谋求一些物质满足,...

  • 能改变他人吗?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父母产生矛盾,会有女朋友会伴侣产生矛盾,很大的一个核心,是对方要我们听他们的,或者我要对方听我们...

  • 信佛能改变人吗

    信佛能改变一个人吗? 我认为,想改变自己,不一定非得信佛,你信书也行,多看书也行。只要保持佛性,坚持善良就行。 只...

  • 三十天

    三十天的时间能改变一个人吗

  • 你能改变他人吗?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肯定会回答,怎么可能改变别人,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而已。 是的,没错,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但...

  • 我的梦想

    梦想不是幻想, 梦想里有别人吗? 有家人吗? 梦想里要有家人, 梦想才是有能量, 才是幸福。 梦想要基于生活, 不...

  • 对金钱的态度

    改变金钱态度,改变人生 如果是你,你现在处于负债状态吗? 你认为自己能承受的债务是多少? 你是一个敢欠钱的人吗? ...

  • 你的梦想,能实现吗?

    你的梦想,从小到大有改变过吗?还是一如既往?好好思考,能实现吗?还是梦想终究是梦想?

  • 2022-01-03 你是爱我的某些特性,还是爱我这个人?

    我能找到一个爱我的人吗? 我还能找到一个爱我的人吗? 我能找到一个喜欢我的人吗? 我能遇到一个认同我的人吗? 我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梦想是能改变人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or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