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书一直是“部分自律”。别看字数挺多,还真就没几分钟就能写成。一方面是我习惯了思考,另一方面是抄书本身涨字也不少。像之前带学员那种认真的40~60分钟阅读的完整时间是确实没有了。
不过,卡片阅读法本身也讲究一个“碎片”,五分钟能摘录和简单写一个感想都算不错的收获。只是,如果每次都这样5分钟10分钟,这一本书得看多久?虽然说它不是那种“口水文”,但也算不上是那种字字珠玑的古典名著吧?
同样地,自从没带学员之后,每天6点不到就起来的习惯也没了,反而是快六点才睡……前些日子还能说是hi痛风痛得睡不着,这两天感觉快好了,没得借口了,赶紧恢复吧!
好,那么今天继续来读书。
我见:
不能及时解决人生的难题,它们会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眼前……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避之唯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显然一点好处也没有;指望别人解决,也不是聪明的做法。唯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还是由我来解决!”相当多的人只想逃避,他们宁愿这样自我安慰:“出现这个问题,不是我而是别人的原因,是别人拖累了我,是我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应该由别人或者社会替我解决。这绝不是我个人的问题。”
——《少有人走的路》·第一部分 自律·承担责任
我思:
前几天对“责任承担”的想法还是复杂了。在《少》这本书里,作者唯一希望我们承担的责任,仅仅是“我的问题,我来解决”而已。也许,这看起来会比我所提及的“原责任”要简单多了。但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人生所遇到过的问题时,可能这已经“简单多了”的问题我们依然没有解决。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认为这是我的问题”,所以不觉得有问题。前一部分刚刚提到:我们很多人最大的问题,正是“忽略问题”这个问题。而本书的承担责任,说白了就是直接指向解决“忽略问题”而去的。
就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经常会把很多生活的恶习推到身边的人身上,比如“今晚我都准备早睡了,为什么太太偏偏要这个时候情绪不好需要我的安慰,然后一直聊到凌晨两三点呢?”,比如“今天我打算看会儿书的,但是偏偏朋友们都齐了,总不能错过这个人齐游戏的机会”……这种情况一看就是我自己在耍无赖:太太情绪没问题的日子,我又有几天在早睡呢?朋友们全齐的日子确实难得,难道其他时间就不可以读书吗?
当然,我的问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明显的。很多人的问题则是隐藏得更深,或者是朋友能看透,而又碍于情面不太好指出,而他们自己则在逃避。如果没有好好自省,基本上就是陷入恶性循环,不会有所好转。
对于这种情况,我还是觉得,只有一句话能解决:请好好地爱自己。
我再次想起查理·卓别林70岁生日时写的那首诗,《当我开始真正爱上自己》,值得反复诵读,用心品味。
我见:
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大多数人,不是有神经官能症,就是患有人格失调。他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其表现症状却恰恰相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少有人走的路》·第一部分 自律·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
我思:
根据过去心理学的学习,这两个比较拗口的名词可以用“内归因”和“外归因”来替换一下。过度的“内归因”基本上就等同于神经官能症患者的状况;过度“外归因”则与人格失调相同。所谓内外归因,就是把问题发生的原因归结于内部(自身问题、主观条件)还是外部(他人问题、客观问题)。
内归因简单来说就是“我能力不行,我做不到”,外归因简单来说是“条件不好,太多干扰”。两种情况与“承担责任”似乎形成了一个十字路口。下方是我们遇上问题前一路走来的路,内外归因就是一左一右的平路,而只有承担责任才是向前方的道路。
在我看来,前二者无论是哪一种,始终都是缺乏了“付诸行动”这一步,所以一定不会有所变化。但当然,在“付诸行动”之前,把问题归结成不可解决,放弃思考,才是他们逃避或选择忽视的主要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