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7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7

作者: conquer_jhf | 来源:发表于2023-10-10 21:59 被阅读0次

(18.10/19.4/19.10)

1.在发展与教育学的基本原则中,强调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教育性原则。

2.只讲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代表学派:格式塔学派。

3.婴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

4.婴幼儿怕黑、怕狼、怕坏人,属于:预测性恐惧。

5.婴幼儿大声哭闹,爱发脾气,不容易接受爱抚,气质类型属于:困难性。

6.学生性格发展巨变:初中阶段。

7.班杜拉观察学习的重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

8.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产生式。

9.在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中,强化效果最好的是:不定比间隔强化。

10.根据测验方式的不同,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11.学生在学习的个别差异表现为:智力因素差异,人格因素差异,学习风格差异。

12.遗传决定论

该理论主张,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决定的,个体的智力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13.角色采择

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

14.并列结合学习

当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观念既不是类属关系,也不是总括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时,产生并列结合学习。

15.聚合思维

也叫集中思维、收敛思维、求同思维等,他是依据已有信息,对面临的问题找到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

16.道德评价

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分析判断的过程。

17.自我形象受到个体空前关注的阶段是:高中阶段。

18.最早对个别差异进行研究;第1个用家谱分析法研究智力与遗传的关系:高尔顿。

19.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命题推理

20.个体身高在人的一生中增加最快的是:婴幼期。

21.婴儿对不同的对象做出很大差别的反应:特定的依恋阶段。

22.记录个体大脑皮层的脑电活动变化发现,4~20岁之间有两个显著加速期:第1个5~6岁,第2个13~14岁。

23.初中生对表情的认知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认知表情的先后次序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属于中等认识水平的是:对轻蔑的识别。

24.荣格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划分人格类型:性向说。

25.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

26.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止的,输入输出内容相同的,程序性知识是活动的,输入输出内容是不同的。

27.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明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作为查漏补缺的依据,主要体现的是教师角色是:教学监控者。

28.影响教学监控能力的最主要个人因素:教师的知识。

29.人生观

是个体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30.内驱力

由于需要引起的有机体内部产生的一种能量和冲动,它激励行为去获得需要的满足。

31.程序性元记忆

也称记忆监控,主要研究主体对客体记忆的监督和调节,使元记忆研究发展的核心。

32.皮格马利翁效应

如果教师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产生一定的期望,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罗森塔尔称它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33.哪些方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类比思维法,广开思路法,逆向思维法,灵感思维法,组合思维法。

34.华生的儿童教育观是什么?

科学的性教育。培养儿童各种习惯。幼儿培养目标。不体罚儿童。教育标准要多样。

35.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什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结构,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三个条件。

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36.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有何意义?

37.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

38.测验法,分为成就测验、性向测验、人格测验和成就测验的分类依据:测验目的的不同

39.《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维果茨基

40.婴儿对模式刺激产生产生刺激反应:阶段三,怕生

41.学生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初中二年级

42.初中生感到自己已经长为成人,要求独立,渴望得到自尊体验,指的是初中生的:成人感

43.高中生记忆发展特点:记忆能力明显增强

44.文中第1次系统阐述个别差异心理学的宗旨、范围、方法,该著作是:比纳的《个体心理学》

45.桑代克关于写学习律的理论中,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若是多次重复就会得到加强:使用律

46.奥苏泊尔用同化论解释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同化论的核心:相互作用观。

47.认知心理学中,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位是:命题。

48.初中生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促进了“成人感”的产生和“我”形象的改变,运动需要显著增强,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不协调现象,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49.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确立、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

50.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51.动机

是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日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52.教师威信

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53.个体差异

是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又称个别差异。

54.下位学习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性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构成下位关系,又称类属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或类属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发展与教育心理学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qg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