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相似性原则
摘录:
内在相似增强人际吸引
相似性原则告诉我们,人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相似与否全凭你自己感知,涉及外貌吸引力、年龄、行为、习惯、经历、社会地位、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等方面。
这个实验说明,只要简单地模仿他人的行为就能增进情感,并能巩固当事双方的关系。这个小小的窍门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用途。
心理学家认为,跟自己相似的人交往能够肯定我们自己的信念、个性品质和价值观,起到正面强化的作用。
在众多相似性因素中,内在相似性对人际吸引产生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人们在早期交往中,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会慢慢突显出来,超过其他的因素;很多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相同的人,往往能够成为知心朋友。
美国心理学家纽加姆招募了17名大学生,安排他们共同生活四个月的事例说明:空间距离邻近在开始时起了重要作用,但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似性在后期成为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感悟:
在《相似性原则》这一篇里,作者引用了很多故事和真实的事例,如梵高步道演讲,心理学家对17名大学生做的实验,侍应生重复点餐得到更多小费,管宁割席断交,班主任和学生一起了解明星召开追星主题班会,家长会上班主任讲与家长相同的经历拉近与家长的距离……这些鲜活的事例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比起纯教育理论的书籍,我还是更喜欢读这样的书。
同理,我们是班主任,也要做一名心里有故事,口中会讲故事的班主任。教育学生最好能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从中感悟,而不是采用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等,这些最无效的教育方式。
这几年,随着我的年龄越来越大,我也意识到自己似乎跟学生的“不相似”越来越多了,有时候还会对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如流行歌曲)自动屏蔽。读了本章节“相似性原则”,突然觉得我的这种自动屏蔽,是多么危险的做法呀!这是在脱离学生,长此以往,我将走不进学生的内心,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
感谢阅读,给我警醒,把我从偏离的轨道拉回来,让我渐渐步入班主任的正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