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

作者: 陈奕和 | 来源:发表于2023-09-11 22:27 被阅读0次

    03大自然到底美在哪里?

    说完了“如何享受生活的乐趣”,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大自然的美丽”。

    无论人类的生活如何“社会化”,也终究离不开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疗养院,它不仅能治愈我们的一些身体疾病,还可以净化我们的精神与心灵。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许多中国的画家在画山水中时,总会加入“人”这一元素,而且画中的“人”十分渺小。

    就拿《雪后观山》这幅画来说吧,在画中,那个观赏雪后山景的“人”高度才一英寸,如果不是仔细观察,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的所在。那为什么要将“画中人”画得如此渺小呢?

    在林语堂看来,大自然是可以有效治疗“自大狂”这种心理疾病的。

    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本就是沧海一粟。

    一个人在浩渺的自然景物面前,也会觉得自己很渺小,这种心理对我们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这不仅可以使人清心净虑、去除妄想,还能让我们陶醉在大自然的伟大之下,从而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竹林七贤”之一的酒仙刘伶,一向以放荡不羁著称。他平时常常坐着鹿车,携一壶酒,让仆人扛把锄头在后面跟着,并吩咐仆人说:“如果我醉死了,便将我就地埋了吧。”

    刘伶就是这样一个狂放不羁、饮酒不节的人,但他却懂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

    他说,身为大丈夫,便要有“以天地为庐”的胸襟与气魄。在这里,刘伶想表达的感情便是对天地大自然的敬仰。

    古人常说“天与人不相胜”,要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就不能抱着征服大自然的心态,当然也不能有“畏惧”心理,我们应该不卑不亢,用一种“敬佩崇尚”的态度去对待大自然,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敬佩大自然,才有资格去享受大自然,但对于如何才能享受大自然,却是一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

    能够享受大自然趣味的人,往往不用教、不用学,算是一种由心而生的本领,如果非要用文字给这种方法下个定义,那恐怕只能用“有情趣”这个词来概括了。

    有情趣的人或者说风雅之人,自然而然便能享受到大自然的乐趣。

    《浮生六记》中的芸娘,就因为有情趣、能享受到自然趣味,而被林语堂称为“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与沈复成婚后,度过了一段充满情趣的好日子。沈复平时喜欢剪枝插花,而且技艺精巧,但对于画中的草虫,他却不知道如何固定在盆景中了。

    最后还是聪明的芸娘想到了一个好法子:她找到一些虫子,然后用细线把它们绑在花草上,或者踩着叶子,或者抱着花梗,显得栩栩如生,就连沈复见了,也为之拍掌叫绝。

    春天时,芸娘会摘下梅子酿成青梅酒,和沈复一起看着天色逐渐变暗,听着细细雨声,慢慢喝干,然后安静入睡;

    夏天时,芸娘用小纱布包上茶叶,放进花蕊里,待第二天清晨荷花绽放的时候取出,然后用泉水泡茶喝。

    还有一年七夕,芸娘准备了香烛瓜果,和沈复一起在临水的小亭子里赏月看云,遥拜织女。

    当时月色甚美,月光照进河里波光粼粼。沈复和芸娘两人坐在水窗边,摇着扇子,看云赏月。

    英国诗人巴特勒说过:“人们固然喜欢被看作善良、聪明或者亲切随和,但更乐于被认为富有情趣。”

    芸娘的可爱,便在于她懂得享受大自然给自己带来的趣味。带着情趣面对大自然,才能领略到其中的自然之美。

    04怎样才是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说完了“自然之美”,最后我们来说说“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古至今,我们都很佩服那些“有学问”的人,但我们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有学问”呢?

    是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还是能说会道的语言天才?是下笔成章的文人墨客,还是见多识广的经验达人?

    其实,检验一个人是否有学问的标准并非是“知识量”,而是“鉴别力”。

    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然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善恶的人,必然是一个对万事万物都有着独到见解的人。

    只有带着这种“鉴别力”来读书,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读书是文明社会中人所共知的一种乐趣,但在现实中,却还有很多人无福享受这种乐趣。一些不爱读书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禁锢在极其有限的环境里。

    他们每天活动的范围不过是三点一线,接触的人不过是少数几个同事或朋友,能够欣赏的景物也不过眼前几处而已,这样的生活便如同身处牢狱之中一样。

    而那些喜欢读书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生活的时空是相当广阔的。

    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过一句名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为什么不出门,就能懂得许许多多的知识和见识呢?因为他善于读书啊。

    当你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你就已经走进了一个新世界。

    如果你拿的是一本好书,那么恭喜你,你将有机会到一个精彩的世界中旅行一番,而且你还会在其中遇见许许多多有趣的人。

    这种环境的转换,在心理效果上,甚至比我们真正出门旅行还要有收获。

    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时曾说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司马光认为,历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真实的事实如何,而在于我们能在那些事实中获取怎样的经验与借鉴。

    其实,不仅读史书是这样,我们读任何一本书都要以此为目标才对。单单去了解事实的经过,根本不算做真正的读书,就如同我们日常的刷新闻、看报纸都不能算是读书,只能叫获取信息罢了。

    除了读书目标,有一个正确的读书态度也是很重要的。

    读书和吃饭很像,正所谓众口难调,我喜欢的,你也许不喜欢,你喜欢的,我又不一定喜欢,所以世上并不存在必须要读的书,只存在我们个人喜欢去读的书。

    一个读者如果勉强去读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书,则他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出于勉强态度去读书的人,永远也无法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算得上是一个会读书的人,她的读书完全出自一种雅趣。

    李清照夫妇经常于饭后坐在藏书室里,面对一大堆古书,互相考问,比如说某事记何书,何卷,第几页,第几行。

    夫妻二人一方出题,一方对答,答中了就饮茶一杯,算作取胜的奖励。为了不把书弄脏弄坏,且便于保管,他们把搜购来的书一一编目入藏,等到要用到某一本书时,一查便得。

    他们读书、藏书,绝不是为了以此夸耀于人,而是完全出于兴趣的学习和研究。

    其实读书的艺术很简单:我们随手拿过一本书来,想读时,便读一下子,惟有这样完全出于主动的读书,才能真正享受书籍带来的乐趣。

    好了,听到这里,你就已经学会了《生活的艺术》这本书里的精华内容。

    生活的艺术并非我们想的那样高不可攀,他只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的平淡生活中。

    在忙碌喧嚣的尘世,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身边的一饮一啄、一草一木,也因此错过了享受美好生活的机会。

    生活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如果我们善于从这些小事上发掘乐趣,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艺术家”。

    今天,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学习,现在我再来为你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知道了陶渊明才是最会享受生活的人。

    在林语堂看来,最理想的生活应属于“中庸生活”,也就是适度原则。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人生才是最美好的。而陶渊明就是为数不多的过着这种“中庸生活”的人。

    然后,我们学会了如何享受生活乐趣。

    在中国人的心中,最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一定是个“闲人”,而且还是一个有智慧的“闲人”。

    我们只要拥有了“闲适之心”,便不难从衣食住行这些小事中体会到生活的快乐。

    接着,我们一起领略了大自然之美。大自然是一个天然的疗养院,它不仅能治愈我们的一些身体疾病,还可以净化我们的精神与心灵。

    能够享受大自然趣味的人,往往不用教、不用学,有情趣的人,能自然而然地享受到大自然的乐趣。

    最后,我们学习了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读书的目标是从书中得出处世经验,从而培养一个人的鉴别力;读书的态度要积极主动,不可勉强自己。

    做到了这两点,才真正会读书。

    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但每个人的生活却又不同。有的人生活精致,趣味十足;有的人生活粗糙、枯燥乏味。

    希望听完这本书后,大家都能学会生活的艺术,用一种充满趣味的生活方式,活出属于自己的一份精彩。

    能够享受大自然趣味的人,往往不用教、不用学,有情趣的人,能自然而然地享受到大自然的乐趣。

    最后,我们学习了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读书的目标是从书中得出处世经验,从而培养一个人的鉴别力;读书的态度要积极主动,不可勉强自己。

    做到了这两点,才真正会读书。

    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但每个人的生活却又不同。有的人生活精致,趣味十足;有的人生活粗糙、枯燥乏味。

    希望听完这本书后,大家都能学会生活的艺术,用一种充满趣味的生活方式,活出属于自己的一份精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活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ry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