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一男子#男扮女装卖淫被抓# 。男子邓某夜晚在路边见到一身材火辣、举止妖娆的“女子”,正欲发生些什么的时候,被警察当场抓获。当时两人正在商议价格,警察突然出现,慌不择路的“女子”假发掉落,从“女神”变成“兄弟”,邓某吓得瘫倒在地。目前,两人已被依法处罚。
无独有偶,早在2014年,广西柳州就有3名“卖淫女”被抓,均是男扮女装;2015年,广西南宁江南警方在辖区抓获了一名“卖淫女”,竟是一名50岁的大叔!我们不禁要问: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呢?但是更多人好奇的是,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们为啥要男扮女装?
抛开谋生的经济因素不谈,我们今天主要讲“性别认同”这一心理学因素。性别认同,在心理学上也叫做性别同一性,是我们对于自身性别的内在认识,是我们对自己是男性或者女性的个人看法。而这些男扮女装的人,大都是“性别认同”出现了偏差。
性别认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的性别认同离不开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是吻合的,因而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但如果出现偏差,则可能出现适应困难,严重的会形成“异性癖”。
性别刻板印象
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以确定的性别身份进入这个世界的。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起,父母就开始用与特别性别相对应的方式来与我们互动,给我们取男性化或女性化的名字,给我们玩男性化或女性化的玩具,教我们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为举止、道德准则……这是我们的“性别刻板印象”。
儿童时的我们,从成人对我们的态度中认识性别,渐渐开始用这些外部的标记来区分男性和女性,并且形成男性应当做什么和女性应当做什么的初步认识。
性别认同的发展阶段:
研究发现,儿童在1.5-2岁时,可以区分对方是男是女,并且开始懂得某些东西是属于哪一性别的(如领带是爸爸的,胸罩是妈妈的)。儿童在3岁的时候,发展到性别认同期,基本能够明确识别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还不能认识到性别是不能够随意改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会把发型、服饰等作为区分性别的根据,当发型和服饰改变后,他们会认为性别也就随之改变了。
当孩子发育到3-6岁时,进入性别稳定期,这个时候的孩子能够知道自己长大后还是维持同一性别,会开始好奇并尝试寻找性别差异的相关信息,并且努力表现出符合自身性别角色的行为;孩子发育到6-7岁时,进入性别恒定期,性别概念基本发展完全,能够知道性别不全因外表、情境而改变。
性多元与LGBTQIA+
传统上,性的区分只有男和女两种,严禁一点的话,会再加上一个“其他”,这是基于生物学的分类,或者说是基于生殖器官的分类。
但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性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生殖,很多人都对自己的性别有一些特殊的看法,于是有了“谱系”的分类方法。因为每个人体内都有不同比例的“雄性荷尔蒙”和“雌性荷尔蒙”,所以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的男性和完全的女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基于此,衍生出的“彩虹族群(LGBTQIA+)”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
“LGBTQIA+”特指:
L:Lesbian(女同性恋者)。
G:Gay(男同性恋者)。
B:Bisexual(双性恋者)。
T:Transgender(跨性别者):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
Q:Queer(酷儿)/Questioning(疑性恋/性别存疑):对其性别认同感到疑惑的人。
I:Intersexuals(间性人):
两性人或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s),即兼有睾丸和卵巢的人;
男性假两性人,即兼有睾丸和部分女性生殖器官,但没有卵巢的人;
女性假两性人,即兼有卵巢和部分男性生殖器官,但没有睾丸的人。
一个间性人可能自我认同为男性、女性或两者皆非。
A:Asexuals(无性恋者)/Agender(无性别):是指一些不具有性欲望或者宣称自己没有性取向的人,即不会对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别表现出性欲望,即缺乏性冲动。
+:以上未提及的其他非规范性的性取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
中国的LGBTQIA+依然在阴影中生活
当今社会,包容、开放是一种文化趋势,但是中国的LGBTQIA+依然生活着阴影中。调查发现,因为来自生活方方面面的歧视,以及来自家人的排斥,只有5%的性少数人士会选择公开他们的性别身份和性倾向。而我们想说的是,性别认同上的差异,就像每个人身高上的差异、体重上的差异、姓名上的差异一样、价值观上的差异一样正常。正是因为我们的不同,才使得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绚烂璀璨。
而我们只需要坚守一个原则——只要是不会伤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都应该是我们可以接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