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7-13 子在齐闻韶章

7-13 子在齐闻韶章

作者: Lightfeng | 来源:发表于2022-12-08 19:12 被阅读0次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论语集注》

史記三月上有「學之」二字。不知肉味,蓋心一於是而不及乎他也。曰:不意舜之作樂至於如此之美,則有以極其情文之備,而不覺其歎息之深也,蓋非聖人不足以及此。○范氏曰:「韶盡美又盡善,樂之無以加此也。故學之三月,不知肉味,而歎美之如此。誠之至,感之深也。

《论语或问》

夫子之心与韶乐相契,所以不知肉味,又有习之三月之说。

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学之’一节,不知如何,今正好看其忘肉味处。这里便见得圣人之乐,如是之美;圣人之心,如是之诚

问:“孔子闻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若常人如此,则是‘心不在焉’;而圣人如此,何也?”曰:“此其所以为圣人也,公自思量看。”久之,又曰:“众人如此,则是溺于物欲之私;圣人则是诚一之至,心与理合,不自知其如此。”又问:“圣人存心如此之切,所以至于忘味。”曰:“也不是存心之切,恁地又说坏了圣人。它亦何尝切切然存心,要去理会这事。只是心自与那道理契合,只觉得那个好,自然如此耳。”

吴伯英问:“孔子闻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圣人殆亦固滞不化,当食之时,又不免‘心不在焉’之病,若何?”曰:“‘主一无适’,是学者之功。圣人行事,不可以此求之也。更是舜之乐尽善尽美,而孔子闻之,深有所契于心者,所谓‘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是以学之三月,而不自知其忘味也。

吴伯英问:“‘心不在焉,则食而不知其味’,是心不得其正也。然夫子闻韶,何故三月不知肉味?”曰:“也有时如此。所思之事大,而饮食不足以夺其志也。且如‘发愤忘食’,‘吾尝终日不食’,皆非常事。以其所愤所思之大,自不能忘也。”

舜之德、孔子之心

夫子之心与舜之心分明为一,感之至深,故尽心以学之,念念在此而自不能忘也。

《论语新解》

子在齐闻韶:韶,舜乐名。或说:陈舜后,陈敬仲奔齐,齐亦遂有韶乐。

三月不知肉味:《史记》作“学之三月”,谓在学时不知肉味。或说:当以闻韶三月为句。此三月中常闻韶乐,故不知肉味。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孔子本好乐,闻韶乐而深美之,至于三月不知肉味,则其好之至矣。于是而叹曰:“不图为乐之移人有至此。”或说:斯字指齐,谓不图韶乐之至于齐。

今按:本章多曲解。一谓一旦偶闻美乐,何至三月不知肉味。二谓《大学》云:“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岂圣人亦不能正心?三谓圣人之心应能不凝滞于物,岂有三月常滞在乐之理。乃多生曲解。不知此乃圣人一种艺术心情。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此亦一种艺术心情。艺术心情与道德心情交流合一,乃是圣人境界之高。读书当先就本文平直解之,再徐求其深义。不贵牵他说,逞曲解。

先生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月来不知道肉味。他说:“我想不到音乐之美有到如此境界的。”

《论语注疏》

周曰:“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之盛美,故忽忘於肉味。”

王曰:“为,作也。不图作《韶》乐至於此。此,齐。

[疏]“子在”至“斯也”。

○正义曰:此章孔子美《韶》乐也。“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者,《韶》,舜乐名。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之盛美,故三月忽忘於肉味而不知也。“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者,图,谋度也;为,作也;斯,此也,谓此齐也。言我不意度作《韶》乐乃至於此齐也

○注:王曰:至:於此齐”。

○正义曰:云“为,作也”者,《释言》云:“作、造,为也。”互相训,故云“为,作也”。云“不图作《韶》乐至於此。此,齐”者,言不意作此《韶》乐至於齐也。《韶》是舜乐,而齐得作之者,案《礼乐志》云:“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藏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馀烈尚犹不绝。至春秋时,陈公子完适齐。陈,舜之後,《韶》乐存焉,故孔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美之甚也。”

目录

上一章 7-12 子之所慎章

下一章 7-14 夫子为卫君乎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7-13 子在齐闻韶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ua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