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完英语课,回家再补做一下作业、检查一下作业、吃点东西、洗漱等等,折腾到快十点。若是以前,自己的焦虑又会上来,自己又会不停地催促,催促不成,自己就会吼叫,就会和儿子对着干,两人又会伤感情。
我给自己设了一个底限,孩子能在十点半上床睡觉就OK。
周一是孩子很累的一天。下午回家,做了作业,晚上6点半去上英语,晚上9点回家,还要检查下作业和补作业。所以,让他9:30上床不可能,10:00上床也不大可能,那就10:30吧。
孩子和他爸爸在沙发上检查作业。我在卧室点评学生的作业,尽量让自己从单点思维和纠结中超脱出来,让自己不去牵挂着孩子睡觉问题,自己给自己找点事做。
快十点,我到客厅。孩子冲着我笑笑,然后悄悄附着他爸爸的耳边说了一句悄悄话。老公也跟着笑了。
我大概已猜出几分来,故意问他们笑什么。
老公说,陶陶在表扬你,说你没有说他。
陶陶马上说,你看妈妈又要说了。 老公说,你妈妈不会说。
我说,我今晚不会说。
看来,说是正常,不说已是异常。 这个现象其实已经不大正常。 那么,孩子睡晚了,其实他非常清楚,等待着他的是妈妈的各种催促,他既然知道催促,为什么还那么磨蹭,那么慢悠悠,那么不当回事呢? 这是不是孩子一种内心的 “抵制”?任凭你狂风暴雨,我自岿然不动。
孩子睡觉太晚,很容易激起我的焦虑。我总担心孩子睡得太晚,第二天精神不大好,我总担心孩子睡得太晚,不长个子。本来个子就不高,睡得太晚,更加长不高。长不高,我潜意识会觉得他未来会吃亏,不管是职场还是情场。其实,已经意识到我的推理有问题。长不高,就真的会吃亏吗?孩子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个矮又何妨?
家长的来气和较劲,孩子的不来气,家长的越发来气暴怒,孩子的越发不来气和磨蹭,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沟通的不畅,亲子关系的恶化。
最近这一段时间,孩子越发喜欢和父亲呆在一起,父亲宽容,大度,耐心,呆在一起很舒服。 而妈妈呢,总是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约束着他,总是有那么多唠叨跟随着他。唠叨背后,是妈妈的焦虑;不听话背后,是妈妈的愤怒和指责。一旦愤怒,孩子就容易感觉到“妈妈不爱我。”在孩子心目中,妈妈的爱有条件的。妈妈爱一个乖娃娃,一个听话的娃娃,一个惟命是从的娃娃。
谁说,妈妈的爱是没有条件的呢?
我问自己,你对孩子的爱是没有条件的吗? 你爱他表现好的一面,比如脑子灵活,很有想法,你不爱他的挑食、吃饭慢、个子不高、做事磨叽等等。你接纳的不是全部的他,而是你觉得好的一面,他的不好的一面,你统统在排斥,而敏感的孩子,却感受到了。
给自己确定了一个重要原则:上英语课的晚上,10:30睡觉就可以啦。
再给自己确定一个原则:所有的沟通和交流以增进亲子关系为主,以朝着彼此更好地成为自己为主。
唤醒孩子的生 命潜能,让他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这是母亲的使命。
我控制了自己的唠叨,我感到特别惊诧。那是因为我在发作前,我清醒地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你想要一个什么结果? 而我的这一变化,我的停止唠叨,竟然被儿子捕捉到了。
原来,他一直等着楼上那只鞋掉下来,那只鞋不掉,他感到很异常。快十点半了,儿子还没睡,我终于还是忍不住,告诉他,“你今晚睡觉最迟不能超过10:30,这是妈妈的底线,10:30不睡,妈妈就会催促你了。”
孩子听完,明了,匆匆上床睡觉。
事后,我想想,这件事带给我什么呢? 做任何事情前,包括与孩子沟通,问问自己想要的结果,以终为始,才能看清一切,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好地去处理情绪,更加心平气和去面对一切。
朝更大一点看,自己的人生主题是什么呢? 健康,喜悦, 实现自我。 健康,喜悦,即身心健康,身心合一。 实现自我,即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实现自我价值吧。
那晚在和老公探讨,自己为什么这么忙却不快乐? 上班的匆匆忙忙,回家的匆匆忙忙,职场上的我,家庭里的我,不管是职员,教师,还是妻子,妈妈,女儿、媳妇,角色种种,自己把这些角色填得满满当当,结果还是不快乐,为什么呢,猛然发现,自己光顾着扮演角色去了,却把自我遗忘了。 自我仿佛在那儿,但感觉又找不着。虚无,缥缈。
我丢掉了自己,像个无助的婴儿在哭泣。
恍然明白,自我才是基石,这些社会角色,只是建立在自我角色上面的种种,自我戴上各种面具在舞蹈。可是自我,就像瞎子一般,只顾着填上面,忘了筑牢下面。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空洞,一个巨大的空洞,沟壑难填。
自我仿佛有很多需求,休息、放松、阅读、学习,一个人静静,一个人走走,解除一切身份,解除一切角色,安安静静做回自己,可这些需求,自己从来没有回应,从来没有满足。
今年,一定要自己给自己许一段自由,给自己来场约会,放生一下自己,出去走走,散散心,找回自己。 每一周,给自己一个时刻,属于自己,安安静静地找回自己。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唱自己喜欢唱的歌。 找回自己,灵魂才得以安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