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小红带着6岁岁的女儿和自己的母亲一起外出游玩。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家人玩得很开心。休息的时候,小红拿出了两个桃子递给女儿,并对女儿说:“你吃一个,外婆吃一个。”
没想到,女儿在两个桃子上各咬了一口,小红看到后很生气,狠狠地瞪着女儿。女儿看到妈妈生气了,连忙说:“妈妈……”
还没等女儿把话说完,小红就立刻打断了女儿的话,严厉地说:“你怎么这么自私,都告诉过你了,一个是给你的,一个是给外婆的,怎么这么不懂事!”
女儿听到小红的话后,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想说些什么,却又不敢吭声,样子很是委屈。
外婆看到后,一边给孩子擦眼泪,一边轻声地问道:“来,告诉外婆,为什么要把两个桃子都咬一口呢?”
孩子抽泣着说:“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您。”
外婆听到孩子的心里话后,很是感动,她抚摸着孩子的脑袋温柔地说:“傻孩子!”
而身为母亲的小红,在听到女儿的回到后,既为孩子的懂事感到骄傲,也为刚刚自己武断的批评而感到羞愧。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犯过与小红类似的错误,还没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武断地下了结论,最后却发现原来是自己弄错了。一方面会造成非常尴尬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还有一些人,面对自己频繁重复上演的类似错误,总能为自己找到一个很好的借口——我性格比较直爽,有什么说什么,所以才容易得罪人。问题是,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那些总是武断下结论的人,真的是因为性格直爽吗?事实上,并非如此。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们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是对方的听众。如果对方的点还没有叙述完毕,我们就抢先回答了,那么谁又来当听众呢?如果没有了听众,那么,提问和回答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更不要着急去辩解,无论对方的话可笑,或者让我们难以理解,我们都应认真去倾听,然后做出反馈。
(2)任何问题的回答都要经过大脑思考。如果我们在回答问题之前没有经过思考,那么就很难领会对方提问的含义,就可能给出武断的结论。
(3)要知道,回答问题前的倾听,只有真的听懂了,我们才能有利解决问题, 问题先明白再回答,才能做出有效的判断,而倾听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4)倾听最困难的地方就是需要放弃我们自己的立场,全身心投入对方的世界。但是,这一点,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听了,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考虑该如何去回答问题,并没有完全投入到对方的世界,那也就与对方的立场有了反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