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了爱,尊重,人生意义以及很有趣的一些心理疗法,不但适用于有神经功能症的患者也适用于普通人。作者对人性有很深的洞察以及心理学上的专业见解,最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特殊的亲身经历去拆解人正常却又不可思议的心理感受。
作为心理学家他没有把患有神经功能症的人看成是一个机器或者是患者,而是尊重他们作为人的独特和尊严,让他们找到存在的意义和信念,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些书摘:
——
思想脱离了周遭的客观环境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我们洗完澡后赤裸湿漉漉地站在深秋的寒风中,随后的几天,我们的好奇变成了惊讶,惊讶的是我们居然没有感冒。
一名医生甚至惊呼:“教科书上说当睡眠时间不足规定的小时数时,人就不能生存,错!我也一直确信有些事情我做不到:没有这个我不能入睡,没有那个或别的什么我不能生存。
来到奥斯维辛的第一个晚上,我们睡上下铺,每层床铺睡9个人,直接睡在木板上,9人合用两条毯子,大家只好侧身挤在一起,由于天气寒冷,挤在一起感觉不错。虽然曾被禁止将鞋带上床,又人还是悄悄把沾满泥浆的鞋子当枕头。否则我们只能头枕着自己白天累到几乎脱臼的臂弯入睡。每当睡意袭来,我们便可以在几个小时里忘却痛苦,解脱自己。
我还想提到关于我们究竟能忍受多少痛苦的一些惊奇发现:在这里,我们无法刷牙,且严重缺乏维生素,但与以前相比,我们的胃变得健康多了;半年来,我们穿着完全失去本来面目的同一件衬衫;有时因水管冻结,我们许多天不能洗漱,甚至身体的局部擦洗也不可能,劳动后的双手肮脏不堪,可手上的疮和擦伤从不化脓(除非有冻疮);再如,一些人原来睡眠很轻,隔壁房间一丝微弱的声响都有可能搅得他彻夜难眠,而现在即便是与相隔几英寸、鼾声如雷的其他囚徒挤在一起,他们也能安然入睡。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陀思妥耶夫斯基 “把人定义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的种群”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肯定会回答:“是的,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但请不要问我们是如何习惯的。”我们的心理调查还没到达那么深入的程度,囚徒的心理也没有达到能够习惯的程度。到目前为止,我们仍处于心理反应的第一阶段。
——
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是囚徒第二阶段心理反应的表现,这些症状最终会使他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正是由于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们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
很奇怪,在一些情况下,不留痕迹的鞭打比留下痕迹的鞭打更伤人心。
——
营养不良和普遍关注食物的状态可能造成人们缺乏性冲动。除了初到此地时受到惊吓的原因之外,精神病学家对清一色的男性集中营发生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观察,得出如下结论:专家们反对清一色的男性组织,如军营,因为那里常会产生性变态,这样的人很少做有关性的梦,但抑郁情绪和高昂的情感可能在梦里被明确表达。
对大多数囚徒来说,保证基本生活和谋求生路是他们努力的最终目的,与此无关的任何事情都可以被忽略,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囚徒的情感缺乏。
——
集中营里,人的身体和思想由于受到压迫而处于原始状态,但深化人们的精神生活是可能的。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且比较敏感的人在这里会承受更多痛苦(他们身体也会更弱),但对内心的伤害相应也会少许多。他们能把恶劣的外部环境转化成内心丰富自由的精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集中营中身体羸弱的一些人比看似强壮的人生存能力更强。
——
走在我旁边并用领子挡住嘴巴的人突然说:“如果我们的妻子看见我们这个鬼模样怎么办?我希望她们在集中营过得比我们好些,永远也不会知道我们经历的这些事情。”
这句话勾起了我对妻子的怀念。人们跌跌撞撞地走了几英里,在雪地里滑倒,再爬起,互相搀扶着行进。尽管默默无语,但我们都在心里思念着自己的妻子。有时,我偶尔望向天空,星星慢慢消失,清晨的霞光在一片黑云后散开。我的思想仍停留在妻子的身影上,思绪万千。我听见她回应我的话,看见她向我微笑和她坦诚鼓励的表情。不论真实与否,我都坚信她的外貌比冉冉升起的太阳还要明亮。
忽然间,我一生中第一次领悟到一个真理,它曾被诗人赞颂,被思想家视为绝顶智慧。这就是: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我理解了诗歌、思想和信仰所传达的伟大秘密的真正含义: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在荒凉的环境中,人们不能畅所欲言,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忍受痛苦,在这种处境中的人们也可以通过回忆爱人的形象获得满足。我生平第一次理解这句话 “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中”。
如今我对这件事理解得更加深刻,那就是爱一个人可以远远超过爱她的肉体本身。爱在精神和内心方面具有深刻的含义,无论伴侣是否在场,是否健在,爱以什么方式终止是很重要的。
不知道妻子是否还活着,当然,也不可能弄清楚(集中营里无法通信)。但在这一刻,一切都不重要,对于我来说也没必要知道。没有什么能阻挡我的爱、我的思想以及对于爱人形象的回忆。即使我知道妻子已死去,也不会影响我对她的殷切思念,我与她的精神对话同样生动,也同样令人满足。“心就像被上了封条,一切如昨”。
回忆往事所产生的内心波澜有助于囚徒填补精神空虚、孤独和思想贫乏。思绪会插上想象的翅膀,回到过去发生的事情,尽管常常是回到一些不重要的琐事。恋恋不舍的回忆使他们无比幸福,他们假装自己是一个陌生人,生活在遥远的世界,渴望能够乘公共汽车旅游、打开自己公寓的大门、回电话甚至仅仅是打开灯。我的思绪常常集中在这些琐事上,回忆让人泪如雨下。
——
囚犯的内心生活可能很极端,他们能体验以前从未体验过的艺术美和自然美。在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影响下,他们甚至忘记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在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到巴伐利亚集中营的路上,如果有人看见我们透过囚车铁窗远眺扎耳茨伯格山脉的山峰在落日中闪闪发光时的一张张面孔,他们决不会相信这是放弃了生活的希望和自由的人的面孔,尽管这也可能是由于我们渴望借由许久没见的大自然的美而转移目前的痛苦。
集中营中,一个人也能转移旁边干活者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被引向落日照耀的巴伐利亚森林(其情景就像丢勒的一幅著名水彩画)。在这片树林中,我们已经建好一个巨大的、秘密的兵工厂。一天晚上,我们端着汤碗,精疲力竭地躺在棚屋的地板上休息,一名狱友冲进来让我们跑到集合地看日落。站在外面,我们欣赏着晚霞,看着不断变换形状和色彩的云朵笼罩着整个天空,云彩一会儿铁红色,一会儿艳红色,与我们荒凉的棚屋形成鲜明对比,泥潭也映照出灿烂的天空。几分钟的寂静后,一名囚犯对另一名感叹道:“世界多美呀!”
——
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除非他扪心自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不会那么做。
——
我的这位同事表示他非常赞同弗兰克尔的观点:滋养内心的自由,拥抱自然、艺术、诗歌和文学之美,感受对家庭和朋友的爱,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其他个人选择、行动、关系、爱好甚至简单的快乐也能赋予生命以意义。
——
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研究成果证实,积极的情绪、期待和态度能够增强我们的免疫系统。这一研究也强化了弗兰克尔的信念:人对待一切事情——不论是生死攸关的挑战还是日常琐事——的积极态度有助于成就我们生命的意义。
——
一名在约战役中失去双腿的年轻以色列士兵非常绝望,他陷于抑郁而企图自杀。有一天一个朋友注意到他变了,他的面容从沮丧变得庄严而神气。士兵就是因为阅读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才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得知这名士兵的故事后,弗兰克尔对 “有这种自我阅读疗法——通过阅读而治愈的事情”感到吃惊。
——
弗兰克尔的特点:他接受某个人,不是看他的宗教信仰或世俗信念。他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尊严,从他对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尊敬可以看出来。尽管他不同意他们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他还是很珍惜与哲学家们的个人关系。——
他担任维也纳普利克里尼克医院神经官能症科主任长达25年之久,为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写了30多部著作。他在欧洲、美洲、澳洲、亚洲和非洲广泛游历讲学,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担任教授,还是美国圣迭戈国际大学意义疗法的杰出教授。他与政治家、哲学家、学生、老师,甚至教皇保罗二世这样的世界领袖以及读过他的书并深受启发的人会谈。
即使在90多岁时,他仍然跟世界各地的来访者交谈,每周都要亲自回复数百封来信中的一部分。29所大学授予他名誉学位,美国精神病学会还授予他奥斯卡·普菲斯特奖。
——
作为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意义疗法运用存在意的分析帮助患者解决自身的情感冲突,这是弗兰克尔首创。他鼓励许多治疗师探究患者过去或当下的问题,通过治疗师做出个人的选择和承担自己的职责来帮助患者选择富有成果的未来。他对人性的洞察通过他多产的著作、富于感染力的演说和个人魅力影响了几代治疗师。他激励别人创造性地去运用存在意义的分析而不是死守教条。他表示,治疗师应当关注患者个人的特殊问题,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推导。
——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
我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