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要有新行动。新行动,才能带来新结果。这是我在23年时时提醒自己的事。
23年头,我想清楚了一些事,对我挺重要的事。
比如说,小聪明。
我是个晃悠晃悠也能过的不差的人。从小,我常常被大人“夸”说,我有小聪明。我有时想,我明明是很聪明,为什么大人总说我是小聪明。小聪明是什么?
这段时间我才想明白:小聪明,说的是没有建立在规律的行事规则上、却还能时不时获得的一串还不错的结果。但这结果是好,但并非最好,不是顶尖级别的水平。
小时候,我觉得这大多数时间都能获得超过我付出的努力所得到得好结果,这就是聪明,我挺幸运的。但到了现在,我却认为:这是幸运,但在长期纬度里这更像是种侥幸,因为这份轻松而来的好运气让人耐不住艰辛,持续去耕耘。就像是我曾经一次又一次“临时抱佛脚”般准备考试。我可能有一些备考策略,会使用一些学习方法,但我每次面对考试时,我的内心底色是慌张的,而且是很慌张。因为我知道,我准备考试时的底层基础是松散的,我对于我自身知识储备和知识延展内心“没数”,我不知道这次我的这不够份量的努力能不能行?
小聪明最大问题是,它不太具备可复制性,也并没有长期有效的确信度。凭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法,我能否持续获得好成绩?或者输出好结果?这是无解的,它不可信。
可我泡在中不溜秋的状态里,越泡越没尖锐的观点,越泡越没顽强的韧劲。我用小聪明式的方法,就这样松松紧紧(但更多是松松垮垮)地过了三十多年。
想明白的事,还有:心里有数。
22年,我进步的一点是,心里有数。曾经,我一到忙季,就会推掉所有的活动,从相对规律到私教课,到碰巧赶上的同业餐叙,能推就推,在一周甚至是一周半里,我的全幅身心都放在单一项目上,心里装不下任何一点其他事儿,整个人的状态是绷紧且焦虑的。这种状态挺像曾经一次又一次的期末备考。就是一副平时没尽力,到了期末装个样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慰自己,所以就先摆出一副全力以赴、极尽所能的姿态。但到了去年,我慢慢地将“重要但不紧急”的活儿放在了日常的工作中。渐渐地发现,我在一次又一次的职场“大考”中轻盈起来。即使再忙,我的日常运动计划仍规律地坚持着,我依然在傍晚下班,不在重现曾经数年出现的连着一周加班到晚上十点、甚至有时到午夜的状况。
我的心态稳当,不急不躁,有条不紊的做些各种事情,甚至把专项工作提前好多天就完成。到了这个状态,我这才明白,原来这是心里有数。
所以,我在2023年,对自己提的要求是:每一件要事,我都不做表面像样、但实则(我自己知道)我在划水的浅层努力。我要把每份时光都扎扎实实、用心用力地“怼”去最扎实的“基本功”上,去探究最重要也并不好回答的问题,去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回头看,
2022年,是我行动不再有惰性的一年。这一年,我运动,我下厨,我一轮又一轮地家居,我挑头钻研起孩子的学科教育。生活的层次、颗粒度、美感都丰富了起来。
2023年,是我在对自身行动有十足信心的基础上,去“怼”思想上的惰性。我身处的行业,要求人始终保持着一股劲,去做到90%的人没有去做的事、没有去思考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战胜市场。
从行动不再有惰性,向思想不再有惰性努力。我对自己敢于提要求,是因为知道自己能做到。
在对自己的行动、效率和拼劲有充分信任感的时候,我还要把这份确信度传递给和我共事的同事,让我的特点是“靠得住”,让我的观点能更主动地向外输出。
这段路走得很久,这段路又好像走得很快。
想法时时更迭、认知不断深刻,而行动的效能越发高效。这才懂得,每一天的重要意义就在此时此刻。
高手常温。
附,期待自己在3月底再回来说说,这一个季度我又有哪些固化的新行动、新模式,获得了哪些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