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头会用排比
我在课堂上举过开头可以用排比句的例子,但只是抛砖引玉。如果每个学生都用老师举的例子,就会千篇一律,但还是有学生给了我惊喜。比如这样的排比句: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从做早餐体现出来的;有的是早晨亲切地叫你起床;还有的是在前一天帮你拿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还有这样的开头“爸爸对我的爱是在我考差时鼓励我,是在接我放学时替我背书包,是在我疲劳时帮我按摩。” 这篇文章要体现真情实感,这样的开头一开始就占据了优势,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因为这是小作者实实在在的体会。
“ 爱,是扶一位看不清路的老人过马路;爱,是送找不到路的小动物回家;爱,还是爸爸用休息时间陪我玩。 ”这个开头学会先从“爱”的话题谈起,自然引入“父爱”,引出下文。
事情,事情,有“事”才有“情”。学会把一件件事情浓缩成一个个短句,在形式上保持统一,有排比的效果,增强气势,引人入胜。
(二)引用要合理
我在课堂上举例《游子吟》这首诗,引导学生要学会引用。学生都跃跃欲试,但效果不佳,以下几种情况是引用不当:
1•整首诗引用
这首诗虽然是体现母爱主题的,但是每一句诗表达的意思有侧重点,在意思上是不同的。整首诗引用在文中是不恰当的。如果一定要全部引用,可以用在开头和结尾。
2•不注意语境的引用
有学生写生日时父母为自己准备蛋糕,开头引用“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一句就是不恰当的。语境不同,不能套用。
还有学生这样结尾:父爱就像一朵花爱一只蜜蜂,天天给它蜂蜜吃。俗话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照顾爸爸妈妈。这里的引用不仅不合语境,而且还用错了对象,把写母亲的诗句引用到父亲身上,既然要写报答父母,那么应该引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见,要想引经据典,光会读会背是不够的,还得把握其中的含义,才能引用得当。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合理、恰当的引用:爸爸有力的手不断捏着我的肩膀,使我放松了下来,也令我有些惭愧,我给爸爸的回报却是那么少,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三)描写要具体,叙述要完整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人,那么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一个人的外表,中间部分的叙述就好比是一个人的内在,一篇好的文章必定是外表和内在都是具有欣赏价值的。写人要通过写事,而且是写具体的事。
人是有想法,会观察,有行为的,无疑要在描写时运用到心理、神态、语音和动作描写,人物形象才会饱满。事情在发展,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也会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因此写事,不仅仅是写事,而是在写事的过程中做到“人”、“事”、“情”相互推动。
为什么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学生写出来的效果会不一样?因为每个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有差别,每个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有强弱。而这些能力都不是简简单单通过看作文书来提升的,更需要日常的引领。
为什么有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感受能力仍然写不好作文?因为他没有把握写作与聊天的区别,聊天可以随意,没有逻辑,但写作不可以。把写作当成聊天,写出来的句子就像流水账,是杂乱无章,逻辑紊乱,也没有重点。所以写作中对素材的架构也很重要,可以在写之前列一列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果要写某一个具体的场景,那么先分解几个小场景,再分别把他们描写、记叙清楚完整。
比如要写生病时母亲照顾我的场景,就可以先分解成“给我倒水”、“喂我吃药”等几个场景,再分别动用一些描写方法写具体,这样的记叙比一句“一会儿给我倒水,一会儿喂我吃药”效果要好得多。
又比如:写母亲做鸡蛋饼,可以加入动作描写,可以对鸡蛋饼进行描写,还可以写写尝鸡蛋饼的体会,对话等等。写心情,用“感动”,“高兴”都是不够具体的,要学会渐渐放弃使用这样一些用烂的词,转而更为具体可感的表达。
(四)结尾要升华主题
结尾点题,首尾呼应,这是写作基本的套路。但很多学生结尾还是会写偏,原因有二:一是没有牢牢把握题目要求,二是文章标题不恰当。所以第一步是审题正确,第二步是起个恰当的标题,举个反例,主题是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标题是“生病了”就不太恰当,围绕“爱”来取题目是比较合适的,比如“爱的温度”、“妈妈的爱”,当然也可以借鉴“七颗钻石”这一课,起个更有深意的标题,在感觉上就给人不一样。总之,起个恰当的标题有助于做到正确点题和结尾。标题、开头、结尾都是一篇文章的门面,所以一定要尽可能“体面”。
总之,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在紧扣主题的前提下,开头结尾能用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在文章的主干部分做到“人”、“事”、“情”相互推动,那么才能体现真情实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