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总是问我"你是不是从事教育的?"回答时,我总是要思考再三,因为要说不是的话好像也不对,要说是的话也是不对的,因为我没有教师资格证,我也没有靠教育养活自己,所以我每次的回答都看心情。
关于教育,我想核心是"自我教育",但是从一个人出生到具备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他需要很多外界因素,而经验生活、识文断字、学习知识、阅读书籍、结朋交友、贵人引路等等都是自我教育的输入元素,最终是要让一个人自动自发的输出思想、表达情感、调动四肢去实现或者完成什么。
昨天晚上多多说:我一无所有,只有作业。
我说:你还有选择的自由,你可以选择怎么去看待你的一无所有和作业,还有如何让你作业之内和作业之外的时间和事情更有趣,这是你的自由。
她说:她想去寄宿学校住一周看看,想自己带着锅,自己给自己做饭,实在不行煮方便面都可以。我说:到时候可以试试。
生活在书本之外,而生活的充实程度也许才是一个人感觉自己真正活着的依据吧。摒弃一切让孩子单单读书是最残忍的方式,这就像让一个人从未有过心动的感觉却希望他能懂世间最轰轰烈烈的感情。如果孩子足够卖力,训练的只是他的主观臆想的能力,脱离现实情窦初开的感受和对生灵万物的美的感知,那些文学作品根本就不会懂得它们的精髓在哪里。
前两天上课的时候我们特别就是否应该让孩子喜欢阅读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我的观点是:孩子不适宜大量阅读,更不适宜过早阅读,特别不适宜把阅读提高到了吃饭睡觉这样的高度,对成人可以,但对孩子而言是有害的。这就像一个人的肠胃功能还没有锻炼的足够健硕,就去大量吃东西,特别是吃一些难消化的东西是对身体没有好处,对阅读习惯也没有什么好处的。
再来说说"阅读",它原本就是两个字,"阅"是前提,阅的对象首先是生活、是人、是事、是人生、知识、理论等等,书最多是这些层面的载体,这个载体还有电影、绘画、音乐、建筑、景致等等,书也最多占到很小很小的比例,而且平面的文字的描述,如果没有其他元素的佐证和活化,一本书是不太容易被读活,也不太容易举一反三,更不会从中读出太多的内涵和外延出来。反而是在浪费时间去真正的体验生活和感知生活。
记得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要求多多每天读半小时书,刚开始我没有管,后来老师经常强调,我就和她谈了一次,我说:我们主要是从书本上学习知识的,你还是要学习读书啊。她思考了三秒说:世界上第一本书是人写的吗?这一下问住我了,我说:是的。她说:那他写书之前没看过书就写出书了,为什么我就不可以。我又问她:那你不看书,从哪里学习呢?她说:我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好吧,我被她彻底给策反了。但仔细思考她说的很有道理,我其实也没读过多少书,甚至在这几年之前我几乎不怎么读书,翻过的课外书屈指可数,但是我喜欢一个人思考,喜欢观察,严格意义上说,我写的比我看的书估计还多。我承认自己的无知,但是对自己有限的生命而言,我宁愿多一些对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花多一些时间去浏览别人的人生和理论,对一个不做科研和教学的人而言,那对我不是必须的。我的生活才是我唯一需要负责的。所以,我宁愿多做事、多思考、多写作、而非多看书。好书很少,遇到经典就好好看看,经典里其实就是几乎无一例外写的都是人生,那还不如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普通人唯一正经的事情。
"阅读"也许是一碗浓鸡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