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一个人被命运夺取了一切,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当我翻过书的最后一页时, 开始在脑海中回想的问题。
《活着》是小说主人公福贵一生的自传。福贵的一生堪称悲惨之极,年少纨绔的生活让他输掉了全部家业,父亲被气得去世,妻子也回了娘家,只剩年迈的母亲与自己相依为命。妻子终于回来,福贵又被抓去当兵,死里逃生终于回到家,却发现女儿凤霞不会说话了。靠着种地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小儿子有庆又因为给县长老婆输血活生生被输死,妻子也因为软骨病瘫痪在床。不会说话的凤霞终于找到好人家,却又因为产后大出血死去。妻子去世、女婿被砸死,最终、唯一陪伴他的孙子竟吃豆子活活撑死。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为福贵的命运暗自垂泪、叹息不已;或许你会觉得它和许多比惨文学一样、只是单纯控诉命运的不公。如果只是到此为止,那还远远不够,在我看来,《活着》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是“活着就是为了活本身而活”。
当财富一夜之间消失一空,福贵就死了吗?没有。所以在书里,活着,和物质无关。推而广之,当灾祸一件一件的发生,福贵依然活着,是因为财富、亲情、爱情、传承都只是生命中的0罢了,是因为我们的存在,有那一个1的存在,那些才有意义。而我们大部分人,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也许都是反过来的,只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当后面的0都离我们而去,我们才会明白:人生真正的意义,只是以自己的意志,去过这一生罢了。
作者余华在这本书的序中提到,他在创作之初原本想要使用第三人称,但总觉得很不自然,文思阻塞,直到后来换成了第一人称,《活着》才得以诞生。这也造就了小说的内视的内核,一个悲观而接近道家的内核。余华的笔法很冷静,作者从未在他身上加入任何感情色彩,叙述者看他只是白描,直到最后,福贵所拥有的一切都被剥干净了,财富、子孙、生命价值,都不复存在,读者面前只有一个与老牛为伴的赤条条的福贵。而即便是这样的福贵,也从未哪怕有一刻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他只是平静地接受发生的一切,依然友善地对待这个世界。福贵的活着,是脱离与一切厄运而存在的单纯的活着,也可以说,在残忍的剥夺后,活着的意义便真的显了出来。
最后,我想文章最初的问题有了答案,这里引用余华先生在《活着》中的一段话:“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直至有一天,我能与我和平共处。

——文 呆笠
——与呆笠一起,书写生命的歌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