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虎大意,好像是从小到大陪我们长大的好朋友。
小时候写作业,长大后在职场,在生活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马虎大意的时候。
而且有些人甚至把马虎大意收录进了自己的性格标签里。
但是,马虎大意真正是一种性格倾向么?很难改的那种?还是说只是因为我们懒,我们无知呢?
让我们回到上学的时候,那个经常会被老师和家长说马虎大意的时候,仔细想一下,我们犯的马虎大意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不知道试卷有4页,只写完3页就交卷了,比如这一道题明明有四个条件的,你看完前三个就开始解答了,再比如明明提纲里写着需要一个整数解,你小数求完就觉得万事大吉了。
往往这时候老师和家长就会大骂我们一顿,然后让我下次仔细点——虽然下次依然如此。
为什么下次依然不管用,为什么这种小错误总是按照一定的概率出现呢?这次是这里出错了,下次这里注意了,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又出错了。
从我们长大后的经历来看,老师家长的这顿骂,这顿叮嘱好像没啥子效果,马虎的概率依然在。
所以,马虎的背后可能和我们的做事方式,做事传统有关系。
首先做事方式上,马虎其中一个原因,是“技不如人”,刚刚举例考试中的看错题,少看题,本质上是对审题这个技能上不如别人,看一遍和看两遍,粗略看一下就开始,和真正审题明白了再开始,背后不是“没有想到”,而是我们方法不对。
还有一类例子,很多出题人都会设置一些陷阱,需要有一定的能力才能看破陷阱,比如什么数字的平方等于4?大部分人答2而忘记了“-2”。
表面上是我们没有想到-2,本质上是我们对于负数的理解和认知,还处于易忽视阶段。
做事方式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遵守规则,其实老师会总结很多考试注意的点,很多类似的解题都会有步骤,而我们大部分人觉得这些规则好简单,这些步骤好麻烦,我这么聪明,肯定用不到。
其实老师的很多步骤,其实就是为了帮你减少遇到概率性的马虎大意。
生活中也一样,很多高精实验室,很多安全系数高的厂房,都会有比较严格的检查体系,而很多人觉得如此麻烦,就会潜意识的忽视,按照他们自己怎么方便怎么来,最后往往因为马虎酿成了大错。
很多规则,很多流程,就是防范小概率的失误,而很多人喜欢走捷径,而走捷径却恰恰是马虎概率出现的根源。
在这一方面中西方就有很大的区别,因为马虎大意而出错的概率这方面上西方比起东方少的多,因为在这方面的严谨性上,西方人更尊重规则,只要是规则便会去一丝不苟执行。
最后,我们缺少一个关键的思维,就是换视角交叉验证思维。
很多事情如果只从一个维度去考虑,去做事,很容易在自己的固有认知里陷进去,以为已经完美了。
但是如果换一个视角看一下,立马就能发现问题。
就像一个缺角的立方体,从反面看总是完美的,你只有换个角度看才能发现那个缺口,这和我们做事传统,也和我们文化传统有关系。
虽说中国文化里的实用主义思维,和西方的研究性记录思维各有优缺点,但是在近代科学思维的发展中,我们就天然走的慢了很多。
就算现在,对于样本对照,双盲试验这种科学方法的认知普及,咱们才刚刚起步,更不用说从小学就开始就去接触这种多视角观察和验证的思维习惯了。
不过最近在看一些国内牛X小学的课程安排,发现这种研究性课题的教学也开始慢慢多了起来,解决这一类问题天然需要多个视角审视同一件事,这就容易让我们从小就养成多视角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这时候我们不管是考试中,职场中,生活中,就容易去从多视角进行验证,就像小时候解出来一个方程以后,重新代入公式里走一遍一样,有了这个习惯,马虎的概率自然就会越来越小。
世上么有100%的事儿,出错是人之常情,马虎大意也是。
但是用“没想到”,用“人都会犯错”来安慰自己,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们需要的是把这个出错的概率,用正确的方法降低到最小,从而也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一个人的能力强不强,一个人靠谱不靠谱,有时候就在这一百分点的概率差距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