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虎是学生学习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我们经常会对马虎的同学说,下次认真点,细心点。可是,无论如何的认真细心,事实情况是,该马虎的依然马虎,该出现的错误依然出现。似乎难以避免。
根据学习系统理论,马虎有以下四种类型
A型.经常写错字、读错字。它反映的是我们每个人语义库里存在的bug以及在读写中偶尔出现的“失误”。北大校长可以在开学典礼致辞中念错字,昨天还看到我们的语文高级老师把扫码写成描码,这些都在正常不过。但是如果这种写错字、读错字在学习过程中,已经经过长期学习后,仍然大量、频繁存在,那就说明学生在语义解析或识别驱动中存在问题需要分析其问题所在。
就目前所言,我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及其纠正方式:
1.阅读中出现信息收集暲碍(识别驱动):表现为看的过程中会串行、拆字、丢字、颠倒、看错等。可以通过指、划来做辅助。
2.阅读中出现信息输出障碍(识别驱动):表现为看到的是对的,但是念出来就是错的(可以通过抄写后朗读来判断是输入有误还是输出有误)可以通过指读、大声朗读来进行训练,并进行录音,回听找问题。
3.落笔中视觉+本体感党出现问题(识别驱动):表现为写字笔顺有误、少笔画、拆字写,可以多通过剪纸、着色、穿绳子、画画、拼图等进行练习。对于一些经常出现错误的字还可以用象形字演变过程来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写,达到高层记忆水平,并通过描写、仿写、自主写来不断改善。
4.在孩子的语义库里,这个字、词本身就是这样写/读的,所以错但不自知。
(语义解析):需要发现这些bug,整理到本子上,按照遗忘曲线规律进行复习纠正,使用正确的策略、编码、记忆加工方式使其変成长时记忆。
5.在已有语义库里调取的是最熟悉词语(语义解析):比如教材P16的读读练习里,“朴质”我就念成了“质朴”,在听录音的过程中才发现,是因为我的语义库里比较熟悉的是“质朴”而非“朴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