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了一本书,一本八开的大书--《不可思议的昆虫大书》,这书摊开之后可以将我的23.8英寸电脑显示屏遮盖得严严实实,可以说是我的书架上最有牌面的一本书了。
翻开书,里面并没有密密麻麻的陈列诸多昆虫图片,作者深谙中国画留白精神,往往是一页纸的篇幅,只放一张手绘的昆虫高清大图。
看到这样的编排方式,我是有点疑惑,后来想想不禁释然:
昆虫知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一门过于专业,甚至有点枯燥的学科知识。如果作者像百科全书一样分门别类列举一堆昆虫特性和图片,我相信这书,很快就成为很多人家里垫桌角用的砖头。
因此作者选择了将精力集中在特定种类昆虫中,用对单一昆虫的深入理解来代替多样性。
翻开这本书第一页的内容,就足够吸引我这种昆虫知识近乎为零的小白,作者提到“(昆虫)是地球上最强大、最有用、最麻烦和最成功的动物”。
对此,我的第一感觉是怀疑。
紧接着作者用事实解释了这一点:原来昆虫的数量十分庞大,已经被人类命名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其中昆虫占了三分之二。
如果有一天外星人来考察地球,仅从数量上来定义,在它们眼中,地球其实是被昆虫主宰的。
书中介绍了很多昆虫的有趣习性,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生存的话题。
在人类世界里,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了侵犯,我们可以明正言辞地告诫对方:你侵犯了我的合法权益,我会诉诸法律来保护自己。
但是在昆虫的世界里,并没有警察、法官之类的角色。
那么它们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式,它们有哪些独特的生存技能呢?
第一种方式是外表的颜色。
比如毛虫曾经有过粉红色、浅红色和血红色条纹,但是前两种最后灭绝,这是因为鸟儿看到血红色,容易产生畏惧心理,而看到粉红色和浅红色,会直接吃掉,所以导致留存下来的是血红色条纹的毛虫。
这正是昆虫独特的技能,他们通过模仿更有威慑力的生物,采用狐假虎威的方式来欺骗天敌。
这种模式后来被人类借鉴,进而产生了一个新词“拟态”。咱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交通指示牌、信号灯甚至工程车,都借鉴了“拟态”的思路。
第二种方式是发出噪音。
到了夏天,最常见的昆虫噪音,应该是几乎无处不在的蝉鸣。小时候我一直奇怪,为什么蝉会不停地叫,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蝉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制造声响,是为了驱散自己的天敌鸟类。
蝉鸣的音量可以达到120分贝,这相当于一架飞机起飞的轰鸣声,覆盖范围远远超过了鸟类的听力承受能力,所以可以赶走鸟类。
但这种做法,也可能会损伤蝉自己的听力,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蝉做了一些有意思的生物演化:它的听觉器官是通过一种薄膜和鼓室相连,当鼓声响起,蝉会自动封闭听觉器官。
更有意思的是,原来蝉鸣虽然很吵,但却并非通过嘴来发声,而是身体两侧的腹部长着鼓室,内部有一根“鼓槌”,这种“鼓槌”是一种特殊的鸣肌,每当“鼓槌”敲打鼓面,就可以发出又响又快的蝉鸣。
另一种有意思的生存方式,是发出诡异的味道,比如我们熟知的放屁虫。
放屁虫并非某个虫类,而是大约500种虫类的合称,大致分为了气布甲和屁布甲两种。
书中介绍的是气布甲。
气布甲体内有两个小袋子,里面装着不同的液体。
当气布甲不开心或者发现危险,就会在肚子里将两个袋子打开,混合后的物质会产生超过100度的浆液,随着一声巨响,气布甲像发射火箭炮一样,将浆液射到目标物身上。
正是靠着这种特殊技能,气布甲可以成功地抵御青蛙等天敌。
书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昆虫知识,看得我不停按图索骥,网搜对应昆虫的更多资料。
最后聊一下作者背景和个人吐槽:
作者巴尔特·罗塞尔是荷兰的一位生物工程师、企业和发明家,而绘者梅迪·奥伯恩多夫曾经拿过2019年荷兰“最美的书”称号的女士。
读完整本书,个人觉得插画方面将具体昆虫用手绘放大的形式展现,的确很有创意。但这也限制了很多内容的展现。
比如在第54页解释飞蛾与蝴蝶不同的章节里,提到两者在休息时候,蝴蝶翅膀是合拢,而飞蛾翅膀是平摊着。
读到这里,我特别想看看两者的对比图,但是对应的插图,飞蛾和蝴蝶却都是平铺。虽然这能更好展现昆虫的样貌,却不可否认地丧失了一点阅读时效性的乐趣。
类似的情况在书中出现过多次,个人觉得:本书的文字优秀性超过了插图,如果插图可以从文字角度多展现昆虫的动态,多捕捉生活化的场景,想来会吸引更多的我这类吹毛求疵的读者。
最后希望见到两位作者后续更多的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