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从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但家长需要一些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很多孩子拒绝收玩具,大多数父母看到孩子把屋子“造”得这么乱,可能会大发雷霆,一边训孩子,一边自己直接上手给孩子收拾。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生气但并不能解决问题,王小骞在《妈妈知道怎么办》建议用四步引导法。
第一步,用比喻的形式,告诉孩子自己现在的情绪。
比如家长可对孩子说:“不收拾玩具?那妈妈龙要喷火喽。”用比喻的形式表达情绪有两点好处。
第一,比喻是具体的、生动的,孩子可以迅速理解。“妈妈龙要喷火喽”表达的是“妈妈要生气了”,用比喻的说法,孩子更容易接受,不会被妈妈吓到。
第二,父母用比喻形容自己的情绪,也给自己做了舒缓。
当我说出“妈妈龙要喷火”的时候,脑子里出现的是一个卡通形象,这对我自己的情绪也有放松、安抚的作用。如果我直接说:“妈妈不高兴了,生气了。”
那就有一个风险,会越说越气。这么一来,不但乱套的玩具无法让孩子参与收拾,亲子冲突也会矛盾升级。而用比喻的说法表达父母的负向情绪,对孩子、对家长都有好处。
第二步,肯定孩子的观点。
孩子说:“太多了!收不完!”
妈妈说:“哦,确实挺多的。那妈妈龙帮你想想办法?”
“确实挺多的”是在肯定孩子的观点,安慰孩子。
这时,父母绝不能说:“哪里多啊?一点儿也不多,很快就能收拾完。你玩的时候怎么不嫌多啊,现在收拾知道多了,下次看你还折腾不折腾·····”
这不是安慰孩子,而是否定和挖苦,会给孩子的焦虑雪上加霜。
“那妈妈龙帮你想想办法?”这是继续用比喻,同时征求孩子的意见,询问她是否需要帮助。
这时候,孩子面对整整一屋子的玩具要收拾,内心是濒临崩溃的,所以父母不要再加压,否则可能前功尽弃。
第三步,帮助孩子拆分任务。
妈妈提出建议:“这样好不好,妈妈龙帮宝宝龙把房间分成几小块。宝宝龙先收沙发块上的,这里没多少。” 这是在帮助孩子拆分任务,降低难度。
任务被拆解了,就意味着难度降低了,这会大幅减少孩子的焦虑。既然孩子发现自己做得到,没那么难,也就不会止步不前。
到这一步,父母可以把比喻进行到底。宝宝龙的形象放到孩子身上,孩子会觉得好玩,就像在和妈妈做游戏似的。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孩子不喜欢做游戏。
第四步,给孩子“画饼”,激励孩子。
妈妈对孩子说:“宝宝龙多利索呀!一会儿就收完了。想想那个沙发一会儿就干净了,我都高兴!”
妈妈给孩子描绘了一个可想象的美好场景,鼓励她去做。
我们需要注意一点,画饼可以,但是饼不能过大,不恰当的厚望会压垮孩子。
有的父母在激励孩子时,经常会出这个错:目标过于宏大,离孩子的能力、可承受的范围太远,结果非但没有调动孩子的驱动力,反而一举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压力扑面而来,因为确认自己做不到而产生恐惧,于是直接放弃。
所以,激励孩子可以,但不能超越他的能力太多,而是要描述一个他通过一点儿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有的时候,不作为就是最好的作为。
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沉浸到里面,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任务,而父母需要做的是拿出耐心。
当孩子一次次体验独立完成的成就感,慢慢地,就会习惯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自理能力自然就生长出来了。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王小骞在《妈妈知道怎么办》提醒家长要注意四点:
一、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以协作,但不能代劳。
二、让孩子的指尖动起来。这可以促进孩子大脑的生长发育,还能培养孩子的统筹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根据孩子的能力,布置任务或者适当拆分任务。任务过于宏大,只能压得孩子想放弃。
四、孩子自己做任务时,父母心里要做好孩子动作慢的预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