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孩子去新华书店看书,被书架角落里的一本书吸引了,题目是《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书中有几点作者上课后的思考很有借鉴意义,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记录下来,用来复盘反思自己的课堂。
1.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长长的故事
在课后研讨的过程中,w 中的老师讲到他们看到几位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一位是“坤鹏”,一位是“小路”,一位是“丹丹”,还有一位是“梦婷”。
老师们说:“坤鹏同学平时比较急躁,老师跟他打招呼,或者善意地拍他一下,他都要马上抗议,在课上也常常表现得相当急躁,不愿意好好听讲。今天虽然最开始也表现出一些情绪,但是好像很快就平静下来了,不但全程都在认真听、认真读课文,而且几次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变化真的很大。”
小路同学刚好坐在坤鹏同学的对面,老师们说:“这个孩子曾经长期遭受家庭暴力,他的两个身强力壮的哥哥动不动就对他拳打脚踢,所以他性格很自卑很懦弱。在学习上也没有什么劲头,虽然是初中生了,可是基础知识非常有限也从没见他在课堂上回答过问题,这次竟然站起来回答问题了,虽然没有回答完整,但也是迈出了一大步。很为小路感到高兴。”
梦婷同学就是帮助小路把第 19 段读完的那位女同学。老师说:“小路平时比较胆小,同学们也有点儿看不起他。今天上午梦婷同学还与小路同学吵了一架没想到今天下午竟然主动帮助他读课文,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还有丹丹同学,她一直不太适应学校生活,为了逃避上学,曾经离家出走,上次出走还是警察给送回来的。今天在课堂上也回答了问题,而且回答了两次都是正确的。这对丹丹来说真的太不容易了。”
老师们讲述着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并且将课堂上的孩子们的表现与日常生活以及家庭场景都串联起来,我感到震撼,虽然我在课堂上能够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孩子们不同的特质,但是听了老师们的介绍才逐渐清晰起来。
2.接纳和倾听每一个孩子,心理安全是学习的前提
说到坤鹏,我印象非常深刻,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给大家 10 分钟的时间阅读文本,10 分钟过后,我问大家是否读完的时候,坤鹏同学就一脸不屑地说:“早读完了,用得着这么长时间吗?”我让他回答问题,他又根本不理会我,还真是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呢。不过说实话,我还是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准备好不折不扣地接纳任何一个孩子。我后来又重新观看了课例录像。坤鹏同学因为平时表现得很不寻常,所以很多老师都坐在他身边,想看他的表现,我数了一下坤鹏同学边上坐了四位老师,这给他带来了很强烈的不安感,所以他在刚开始就将这种“不安”以“不耐烦”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我看到了这个孩子“聪明、不安、急于获得老师认可”的内心世界,所以,对坤鹏同学我几乎没有任何困难就接纳了。他不愿意回答我就避开,直到他被同伴的观点打动愿意阐述自己的观点。坤鹏同学还贡献了“木棍儿的妙用”这样一个好的发现成为打开全文的重要出口,确实是功不可没呢。
小路这个孩子我之前一直没有关注到,他在这节课上表现得比较自然,一直有笑容,而且课前一直和对面的坤鹏有说有笑的。直到让他读出第 19 段,他只读了一句“我的头脑一片空白......”无论如何也读不下去了。我一直在等他,没有着急,也没打算让他坐下,我想的是这是一个让他战胜自己的机会,我希望他能够自我超越。后来回看教学录像,我看到当我叫他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孩子都很紧张,有的在窃窃私语,边上的同学都很想替他回答。这些孩子看不得自己的伙伴尴尬,所以最后还是梦婷出手相助了。在这里我想的是:如果小路自己回答出来说明他战胜了自己,如果其他同学替他回答说明他们同学情深,都是好事情。没想到无意间还化解了小路和梦婷之间的矛盾。
丹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非常小,小到必须靠近她身边才能听得见,我俯身在她边上,听到了她的回答,并且通过回到文本,我又把丹丹同学说的话重复了一遍。丹丹同学可能在这样的重复中找到了一种自信,所以有勇气再次回答问题,我观察到她一直和同桌保持着很好的互动,阅读也非常认真。总之,丹丹是一个说话声音比较小,比较内向的女孩子,但是不存在学习困难。
在我看来,坤鹏、小路和丹丹都是极为缺少心理安全感的孩子,他们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坤鹏是用躁动狂妄的方式来表现,小路和丹丹则表现出自卑和胆怯,他们往往从家庭的不接纳开始感受到他人的敌意,而后对自己产生不接纳、不信任,同时也不信任他人。而要让这些孩子主动学习,首先要给他们以包容和接纳,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安全的,自己是受欢迎的,自己是受到重视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学习,才能把焦点从保护自身安全转移到学习和思考中来。如果说学习共同体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首先就是给予所有孩子平等和安全感,这样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3.具有认知冲突的问题链,引领学生不断向未知发起挑战
上课伊始,我所提出的问题“给这一章起一个标题”,既可以作为基础性问题,也可以作为冲刺挑战性问题。作为基础性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什么门槛,无论从文章哪个部分进行理解都可以给出一个标题,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参与进来。而标题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任何一个标题都不是无可挑剔的,都有上升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标题又是一个冲刺挑战性的课题。
从课堂的实际进展中也确实看到了这一点,孩子们基本上都毫无悬念地给出了自己的标题,几乎每个孩子都没有遇到很大的问题。但是到了最后,当标题的问题再次被提及的时候,学生们给出的标题层次明显有了一定的提升,这是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把握之后得出的。如果再一轮分析下来,孩子们可能会想出更好的标题
这个标题的问题其实只是一个切入口和一个线索而已,真正引领学生走向探究的是文章本身的波折和起伏,在课堂上我运用了这一点,设计了一个具有认知冲突的问题链。如有人说外婆是节俭的,有人说外婆是聪明的,有人说外婆是经验丰富的,到底哪个词更能代表外婆的形象?让孩子们继续到文中仔细阅读关于外婆的段落,孩子们又发现了外婆的“幽默、乐观”。当大家看到外婆都是正面形象的时候,我让大家看看这个外婆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从而有了“狠心的外婆”和“关心的外婆”的问题,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孩子们在文中又发现了作者自身的矛盾--从开头的“寂寥恐慌”到文后的“快乐岁月”,孩子们不断地在寻找外婆的身影,在寻觅层层叠叠的问题后面外婆与外孙的复杂情感和故事,没有华丽辞藻和故弄玄虚,却也需要好好思索,细心品味。直到最后,孩子们还留着一个疑问,就是故事的题目是什么。我之所以没有告诉他们而是把书留给他们,想说的是,答案并不重要,我们一起走过的探索之路才是最精彩的。孩子们忘记喝水,认真阅读,认真思考,最后争相来读这本书的场景,让我深深感动。
4.慢与快的辩证法的核心是培育所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倾听能力
这两节课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每个问题抛下去都有比较长的时间思考,还可以与伙伴商量,学生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都不紧不慢,即便一时回答不出来,也不着急,大家都静静地等着:在有的孩子回答声音比较小的情况下,老师还会重复一遍。与平时的课堂节奏比起来,这两节课好像特别慢,老师慢,老师也不允许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问题,总是告诉他们:“回到文本中找答案,不着急。”但是两节课 80 分钟解决一篇 115 段的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算下来却一点都不慢。因为这样一篇长文,按照常规的讲法,没有三节课肯定是讲不完的。这种看似慢而实际快的方法值得我们思考。
与一般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告诉孩子的课堂相比,这样的课堂貌似速度比较慢。明明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掌握就好了,为什么不直接讲清楚,而是一定要让学生再回到文本、再思考呢?诚然,知识的传递是重要的,但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为重要,因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习得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知道如何与文本对话,如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别人,再深化自己的观点,如何去倾听、关照他人,这正是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去培育的核心素养。一味注重教师的讲解而减少或抹杀了学生自身真实的学习历程,他们的学习能力就很难获得长足的进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学习方法可以进行迁移。另外,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产生力量感,他们开始相信自己的探索和判断,建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这样获得的学习能力将更为持久,甚至可以持续终生。对于我课堂上的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对学习的兴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这种乐趣,而我必须给他们每个人都创造挑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了发挥。正如我在课上所说的那样:“即便是不举手的同学,也有自己的看法,大胆说出来。”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给每个孩子机会,他们都会还你惊喜。
这节课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学生之间互助、互学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所以每一个步骤都做得特别扎实,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这节课中老师的牵引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但如果一直按照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他们逐渐能够通过同伴的互助解决冲刺挑战性问题的话,学生们的学习进程会非常快,对文本或者问题的理解也会非常深入,老师可以逐渐“随退”,我看到倾听关系非常好的班级,往往并不需要老师的串联,学生之间会相互串联、相互补充、相互质疑。如果再进一步,学生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的习惯,那些基础性的课题往往在课前就解决了,课上直接讨论冲刺挑战性课题,那么课上会更快地深入。总之,学习共同体的方法不是慢,而是“慢慢地变快”,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倾听能力和合作能力的不断增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效果会不断凸显,这已经得到了实践的证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