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因为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所以残害“自己家的孩子”?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一言可以救人,一言可以杀人。
在电影《新警察故事》中,由吴彦祖扮演的犯罪集团首脑关祖,因为从小受到当警察的父亲虐待,所以对警察恨之入骨。长大后的他屡屡犯下重案,并且以猎杀警察为乐。
最后,关祖策划犯罪失败,被成龙扮演的警察陈国荣逼上天台,因为赶到的警察父亲仍然像过去一样,边走边喋喋不休的骂他为“混蛋”、“垃圾”、“废物”,于是因为这简单的一句话,本可以活命的关祖最终选择了以死来获得解脱。
我们常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全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很可惜的是,其实很多人还没有学会怎么做好父母,动辄就以“别人家的孩子”当作标尺,却给“自家的孩子”以无限打压,让他感觉自己永无出头之日。
一位读到常春藤博士的女生,在被母亲指责后,她绝望的问母亲说“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结果母亲却冷冷的回答说“你觉得自己做的很好么?”
就因为这简单的一句话,女儿纵身跳下阳台,再也没救过来。
看到生活里重复电影里一样的人间悲剧,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父母会以爱的名义,杀死了自己最爱的孩子?
02-
无边界的权力,造就了暴君式父母!
2008年1月,豆瓣成立了一个特别的小组,小组的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相信这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小组叫法会让很多父母感到伤心和失望,但现在这个小组已经是拥有一百多万名成员的组织了。
豆瓣兴起时正是率先接受新鲜信息的80后青春涌动的时期,他们和仍然用旧时代思维生活的50后父母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而互联网因此成为了一个关键的情绪出口。
事实上“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所谓“Anti-Parents”是一个名叫杰丝的少女,她在姐姐出走后,与担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和神经质的母亲关系紧张时发出的感慨,她认为自己的青春期都被父母给毁掉了。可见父母对子女负面的影响并不是中国独有,只是会被进一步加强了。
春秋时期,齐景公曾经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所以,儒家极其推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要在中国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秩序,其中在父母原本就拥有决定子女生死抚养长大的权力基础上,又进一步赋予了父母几乎无边界的权力,父母可以拥有决定孩子是非对错的标准,甚至子女的前途婚姻命运也得唯父母之命是从。
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具备成为父母的资格,他们也完全没有接受过为人父母的教育和学习,只会把孩子当作附属物的他们难免滥用职权,在语言和行为上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永生难忘的伤痕。
更可怕的是,他们脑子里根本意识不到,父母的话有多重,孩子的命就有多轻。
03-
父母应是榜样的力量,要求孩子前,要先想想自己如何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道德经》有云: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父母都爱孩子,但是迷信打压式教育的暴君式父母,爱孩子与毁孩子的转换就在一瞬间。因为真正的爱不是你付出了多少,而是对方感受了多少。
身为父母,权威应该在于以身作则,而不是号称“自己吃的盐比孩子吃的米都多”。
孔子在指导自己的孩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时候,是因为自己已经做到了明诗懂礼,而且他自己时不时还会告诫自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可很多家长却是我自己做不到的,要孩子替我来完成;我做不好的,孩子也必须得做好。如果孩子不顺自己的意,没事,还可以“棒子底下出孝子”。
那么,拿“别人家的孩子”作为衡量标准的父母,是否想过自己是否够格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王健林可以拿出5个亿给儿子王思聪“练练手”,小布什在竞选总统的时候笑称自己继承了父亲一半的朋友,比尔盖茨的父母给了他人生最重要的第一个订单。
那么,身为父母的你,又给了孩子什么支持?
我们总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但我们却忘了只有“龙才会生龙,凤才能生凤”。你自己不行,就不要怪孩子不给力。
为人父母,其实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正是这段经历,帮助我们人生更丰富和完整。
最后,最好的真相其实正如纪伯伦在《孩子》所描述的那样: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爱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孩子也不是由人任意操纵的玩偶。
如果爱的方式不对,爱便成了恨的种子,便成了束缚自由的枷锁,便成了压迫奴役的工具!
我们曾经身为子女,也终将成为父母。
当你试图责骂孩子是垃圾的时候,你就是垃圾的制造者;
而当你像花朵一样爱护自己的孩子,世界也必会为你而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