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干劲,好好活;
劳动,是生命的本源。
脑力的或体力的,脑力体力相结合的,专心一意的,全心投入地,有干劲儿,好好活。
干活,才能激发出生命的无穷智慧和无限能量。
一对老夫妻,领着高额退休工资,七十几岁,感觉身体垮得极快。
一场大病之后,夫妻俩几乎绝望地等着末日的到来,数着最后昏暗的岁月。
他们事业有成的俩孩子,住在不很遥远的都市。有着宽敞的房子,却没有一个开口说接老人来一起住。
老人一旦感觉到不被需要,很容易滋生万念俱灰的念头,加速生命的衰老。
一位坐轮椅的胖阿姨,六十几岁的模样,熟练地停在肉店前,吆喝着要两条中排;偎在轮椅前的两三岁的小孩儿,趁机溜下来,蹲下拨弄鱼店养在水盆里的泥鳅。
肉店老板把排骨给阿姨放进后备箱里,找零。
胖阿姨喊小孩儿上车上车!动作娴熟地往前开,又在杂货店前停了下来。
这个身残的胖阿姨,精气神儿却好得很!载着一个调皮的孩子购物,效率不比正常人差!
为了方便阿姨煮饭,家里把灶台做低了。她边照看娃,还能准时无误地为家人做上一桌饭菜。
在家人的感激和赞赏声中,胖阿姨的心里美滋滋的。
被需要、被看中、被赞赏的荣耀,替代了残疾带来的怨气,胖阿姨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
一位六十多岁的奶奶,带着两岁多爬高爬低的双胞胎孙子孙女;一会儿这个要喝水,一会儿那个衣服汗湿要换衣。
奶奶背着个妈咪包,从小区的大草坪跟到健身区,额上直冒汗。
这么一天下来,活动强度甚至让奶奶有些吃不消。
然而正是看孩子这种紧张的脑力加体力活儿,把奶奶从倦怠懒散的生活状态拉扯出来。
虽然很累,但带孩子一年来,她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有很大改善。气色好,甚至眼神都明亮了许多。
我亲眼见一位爷爷把孙女儿从襁褓婴儿带到呀呀学语;
今天又见爷孙俩,牵着手在凤凰木下,感受花瓣雨。
小娃儿欢乐的童声、稚嫩的脚步,唤醒的是多么丰富的情感呀!
这对六七十岁的老人而言,是任何其它经历所不能体验的。
骄傲、回味;
孙女儿稚气的笑颜里,有自己孩子的影子,印着自己童年的记忆。
老人的辛劳,绝不是没有报偿的苦差。
一个人的孤独、晚景凄惨,比起带娃儿的辛苦,在心理上有更多的负面作用。
比起国外的各顾各的,界限清晰,我觉得老人带带小孩,和晚辈打成一片,更能唤起他们的责任心和已经休眠的各种能力,提升晚年生活的质量。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请个保姆。老人只是分担部分劳动,又与孩子有亲密接触,那是最理想的了。
如开头所说的那对老人,媳妇不给他们参与家事的机会,年轻人没有把老人的晚年考虑进自己的生活。
陪伴缺失,天伦之乐遥不可及。
他们后悔当初,拼命把孩子们培养的那样优秀,孩子们翅膀硬了,远走高飞,思想也随之与父母隔得远了。
后面除了寄点钱,再不愿为老人做别的什么了。
年老体弱,住进养老院便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而传统观念又让他们十分排斥这种养老方式。
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形同陌路;曾经以为的教子成功,到头来却是这样一个结局。
一种被亲人遗弃,继而与社会脱节的深重的孤独与委屈感,让他们的晚年郁郁寡欢。
这种被伤害的情感,比起自开始就丁克、无子女的老人,更能成为灾难性的压倒老人的稻草。
养儿防老固然他们早就不再指望,但两个倾尽心血养大的事业成功的孩子,眼里只有小家庭,对老人漠然不顾,老人享受不到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却是老人怎么都想不到的,是心理难以接受的硬伤。
为孩子们操持一桌饭菜,为孙儿们讲个故事,也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老人的情感被生生封堵,无处疏散。
当然,你可以说,老人可以为自己活呀。
人一旦老了,对于吃的穿的,再提不起什么兴致。
俩人,还勉强买个菜煮个饭,最后剩下一个,胃口仿佛再也打不开,随便将就一口就是一餐。
越懒散,越无望。衰老得就越快。
散失了精气神的老人,很快就被病魔找上门,时光也就很快耗尽了。
子女指望不了,果断地断掉念想,清心静气,修炼一种爱好志趣,能吸引自己为之忘我付出的志趣,放手去干,一样会有不错的效果。
比如广场舞,扇子舞,抖空竹等各种怡情健体的活动,起早贪黑去玩,进入状态,效果会很好;
绘画习字,听书写作,莳花弄草,各种手工...
总之,老了也要有的折腾,有干劲,活得才带劲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