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世说新语》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4224461/404808a92af76988.jpg)
这个文段很短,陈太丘叫陈寔,太丘是他当官的地方。期,是约定;行,是同行、出行。陈太丘和朋友约好了一起出行,就是题目的含义。
和学习第一则一样,我请同学们先来翻译这一小段文字。翻译的时候不允许使用参考资料,只能看课文和注释,要求把翻译说出来,每个同学都要开口说。如果遇到不顺的地方,就重说一遍,把有问题的地方做标记。说完之后,我会请同学站起来展示。
然后同学们就开始热火朝天地自顾自地说起来。说完以后,我说:谁可以主动举手来说说你的翻译?两个班都有好几个同学举手。3班的程屹飞翻译时除了个别问题外,翻译地很好。4班王浩铭和黄禹铭两名同学的翻译非常准确,而且语言流畅,说明做好了非常充分的预习。
![](https://img.haomeiwen.com/i4224461/0cbcd5f60ada23ef.jpg)
我重点讲了这篇课文里的一些关键词和文言现象。重点词在课下注释已经明确地给了出来。同学们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特别强调了“舍”“委”“去”“顾”等古今有一定差别的词语。
“去京”按照现代汉语理解就是到京城去,而在古文中,“去”是离开,去京的意思就成了离开京城。此外,今后我们会学《岳阳楼记》,当中的“去国怀乡”,就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大家是不是发现刚好相反?
“不”是通假字,读fou,第三声,通“否”。“尊君在不”需要读成“尊君在否”,而不能像现代汉语一样读“尊君在不?”(同学们笑)
通假字是什么?有同学说是错别字。通假字都是错别字吗?不完全是,古书在传抄的过程当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错误,后来,大家也就遵照着之前使用的惯例写了错字。另外还有会出现一些异体字、古今字等等,情况比较复杂。同学们现阶段知道此处的”不“通”否“,是通假字就可以了。
“尊君”是敬辞,是客人对元方父亲的尊称,和下文元方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家君“不同,”家君“是谦辞。本文还有一处敬辞是元方称呼客人为”君“。谦敬词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带有”令、贵、拜、奉、惠、垂“等字的称谓很多都是敬辞,带有”家、鄙、敝、舍、愚、小、拙“等字的称谓或说法很多都是谦辞。课后有列表,同学们注意积累。
”待君久不至“是省略了主语的句子。这一篇文章省略句很多,例如”过中不至“”去后乃至“”与人期行“等,我们在翻译地时候必须把省略的成分补充上。
陈太丘的朋友听说他没有等自己先走了,忍不住骂了一句“非人哉”,真不是人啊,这很没礼貌。但站在他的立场上也可以理解,毕竟交通不便的古代,有事耽搁不能按时到达是很容易发生的。
七岁的元方的表现让人很吃惊,接下来的一番话有理有据,既驳斥了对方,又显得无懈可击:“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不守信用,不懂礼节,这对于一个士大夫来说是没有任何品行的代指。客人把元方当小孩看,却没想到元方回怼得他没话说,估计元方心想:敢骂我爸,哼,看我不怼死你。
这一句用到了肯定的判断,用“是”来表示,和上一则中的“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句式相同。前文还出现了一个否定的判断句,即“非人哉”,非,是“不是”的意思,表示否定的判断。
除了文言特殊句式和关键词,以及通假字外,我们今后还会在学到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等的文言知识点,同学们要做好笔记。学习文言文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就是做批注。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和特殊的语言现象,我们应该在这个词旁边做好批注。这可以帮助你在复习的时候明确重点,而且老师会提问,同学们早读和课下需要多加复习。
陈元方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很方,他的这种性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从他的语言可以看出来,在听到客人在骂父亲的时候,他批评对方无信无礼,这体现出他对于信和礼的尊重和追求,也应该是他的家庭教育如此。第二点,他入门不顾的行为,说完话之后,客人很惭愧,想要拉他的手,他却头也不回地就进了家门,不愿意跟这个客人再多说一句话。
随后的十分钟,我提问同学们句子的翻译和重点词的解释,回答的同学都掌握得非常不错。
这一课文言文的教学表明,在刚一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好地完成了预习,课堂听讲也很高效,期待着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都能够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