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过很多行为影响思维的例子,比如“具身效应”,举个例子,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女生,每天挤地铁,吃外卖,过着大家都一样的生活。
有一天当她经过LVMH的店门口时,终于下定决心买了那款自己超喜欢的包,回到家后,原计划吃外卖顺便刷剧的她突然想到自己好几万的包,吃外卖太对不起它了,于是自己做了饭,于是也没有刷剧,第二天一整天她都在想,自己好几万的包都买了,但是没有陪的上它的衣服,于是下定决心买了品质优良的新衣服,第二天晚上照旧自己做饭,也没有刷剧,而是改为看小说,靠着高级的包和服饰,姑娘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越来越上进,生活也更健康了。最终的解决,当然是人也更自信,事业也更顺利。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确实有理由相信,行为是会改变思维的。
行为时如何改变思维的,知其然还需要知其所以然。
心理学家提出了三个可能的原因,分别是
自我表露:由于某些重要的原因,我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以使我们看起来表里如一。
认知失调:为了减少自己内心的不适,我们说服自己某些行为是合理的。
自我知觉:假定我们的行为可以揭示自我。
试想一下,我们当中有谁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吗?我们在衣着、化妆品、配饰甚至是整形手术上花费了大量的金钱,难道是给自己看的?当然是给别人看的啊。
当然出了给别人看,还能够通过自己良好的形象为自己带来物质上的回报和良好的自我感觉。
没有人想要让人看起来表里不一,然后,我们也会假装表现出来某种态度,以加强自己的形象。
为了解释这个关系,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我们的态度的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人之间的一致性。这个理论假定,当两种想法在意识中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
费斯廷格也提出了使认知失调最小化的方法,叫做选择性接触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
举个例子,对两组随机分组的受试者调查,两组中吸烟者和不吸烟者数量大概相同,结果是,吸烟者更相信吸烟带来的未来更小。
图片来自《社会心理学·11版》第三个是自我知觉,这是由达里尔·贝姆提出的,它假设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会做出类似的判断。当我们摇摆不定或态度不明确时,我们就会处在局外人的角度,从外部观察自己。倾听自己的言语可以了解我们自己的态度。观察自己的行为,可以提示自我信念多么坚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