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下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可能与皮脂溢出、微生物、神经递质异常、物理气候因素、营养缺乏以及药物等的作用有关。近年来,卵圆形糠秕孢子菌与脂溢性皮炎的关系得到了重视,认为其在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此外,精神因素、饮食习惯、B族维生素缺乏和嗜酒等,对本病的发生发展也可能有一定影响。
泛发而顽固的脂溢性皮炎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较未感染者中更常见,也更严重,尤其在CD4+细胞计数低于400/mm的人群中5,6,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有可能减轻该病。非裔黑人很少患这种皮肤病,如果发生该病,应考虑HIV感染的问题。有人报告,脂溢性皮炎与几种疾病有关,包括精神安定剂引发的帕金森综合征、家族性淀粉样变伴多神经病和21-三体,但这些相关性还未被充分证实。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还未完全被认识。有功能的皮脂腺有可能是一种先决条件,因为脂溢性皮炎最常发生在皮脂产生的活跃期(如新生儿期)以及产生皮脂的皮肤区。没有明确的遗传易感性。
1、饮食太过肥甘油腻,高糖、高脂、饮酒、辛辣油腻的食物,内分泌功能失调、消化功能失常。
2、痤疮。青春期寻常痤疮或成人痘(毒性痤疮)没及时根治、或治疗不当,都会造成脂溢性皮炎。
3、护理不当、滥用护肤品、过度清洁等破坏皮肤屏障导致水油失衡。健康皮肤表面的PH值约为5.2-5.5,不利于细菌生长。因为化学物质的侵袭(化妆品、护肤品、烫染剂)、皮脂分泌增加和化学成分的改变,因而抑制细菌效果降低,使存在于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如葡萄球菌,马拉色糠疹菌及链球菌等,大量繁殖,侵犯皮肤而致病。
4、治疗及用药不当因素:现在好多的治疗和用药不当是造成脂溢性皮炎的又一病因,在不知道自己病情的情况下,没有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或者使用一些不对症的药物,往往会使得其反,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是多方面的,由于每个人的症状不一样,所以治疗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不过针对这方面的皮肤病应该是大同小异!常用药物如皮炎平等激素类药物不可滥用。长期使用会造成依赖!经常使用一些对皮肤刺激较大的化妆品等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5、代谢障碍、遗传因素、维生素B族缺乏以及物理、化学刺激,很是经常搔抓或用碱性洗涤用品等均可加重脂溢性皮炎的发作。
6、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细菌感染。在皮脂溢出过多的基础上,脂溢性皮炎可继发真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细菌(痤疮丙酸菌)感染,并发痤疮症状;还可继发对真菌、细菌的过敏反应,自身的免疫反应还可继发湿疹样病变与播散性脂溢性皮炎的发生。有人报告精神紧张可诱发脂溢性皮炎,但是现在还没有对照资料。
7、于内分泌紊乱有关,为雄激素分泌亢进所致。除此以外,如女性经期综合症等。
8、与日光的关系,脂溢性皮炎患者经常报告在暴露于日光后症状有所改善。然而有人报告,在长期职业性高水平暴露于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登山导游中,脂溢性皮炎的患病率增加。接受补骨脂素加紫外线A治疗的银屑病患者,也有可能出现面部脂溢样皮炎,采取在照射期间戴面罩的方法可预防这种皮炎。
总之该病病因不明可能与免疫、遗传、激素、神经和环境等多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常见于皮脂腺分泌比较旺盛的青年人及成年患者,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丰富的部位,损害倾向于褐色或淡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上有油腻性鳞屑或结痂。由于部位和损害的轻重不同,临床表现亦有区别:
1.典型皮损为边缘清楚的暗黄红色斑、斑片或斑丘疹,表面被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由于病变发生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略有差别;
2.皮疹好发于头皮、眉部、眼睑、鼻及两旁、耳后、颈、前胸及上背部肩胛间区、腋窝、腹股沟、脐窝等皮脂腺分布较丰富部位;
3.自觉症状为不同程度的瘙痒,多数可能无自觉症状;
4.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发生在生后第1个月,皮损多在头皮、额部、眉间及双颊部,为溢出性红色斑片,上有黄痂。
5、成人一般脂溢性皮炎表现:油性也有是干性或者混合性,瘙痒。脱屑等皮肤表面症状表现,红斑较明显。
依部位不同表现不同:
1、头皮:开始为大片灰白色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片,以后逐渐扩展融合成界清楚的大斑片,严重者全头皮均覆有油腻性臭味与厚痂并可伴有脂溢性脱发。
2、面、耳、耳后及颈:常由头皮蔓延而来,为黄红色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疹。
3、胡须:有二种类型,一是毛囊口轻度红肿、发炎伴小的淡褐色结痂,即“须疮”,顽固难治。另一种为播散性红色、油腻性鳞屑,脓疱形成较深,累及整个毛囊。
4、躯干:初为小的红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腻性鳞屑,后渐成中央为细糠状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大油腻性鳞屑的环状斑片,多发于前胸及肩胛骨间。
5、皱褶部:多见肥胖中年人,皮损以播散性磨擦性红斑形式存在,红斑边界清楚,上有油腻性鳞屑
按皮损表现不同可分干性和湿性两类:
干性多为红斑脱屑性损害,湿性多为丘疹、水疱,搔抓后可产生糜烂、渗出,并结成黄色痂皮。常瘙痒难忍,病情缓慢,反复发作。好发于皮脂溢出区,往往局限于头皮,严重者可向面部、鼻唇沟、眉、眼睑、胸背中部、脐窝及腹股沟或腋部发展。皮损初为毛囊性小丘疹,逐渐融合成大小不等的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结痂,重者可呈轻度渗出性湿疹样皮炎,局限于某一部位或泛发,甚至发展为红皮病。由于部位和损害轻重的不同,临床表现亦有差别。
治疗:
内服药:
1.维生素B族类制剂,如维生素B6 B2 B1。
2.有人主张服四环素
3.全身性抗真菌治疗:全身性抗真菌药治疗对脂溢性皮炎有效性的资料有限。在为慢性病如脂溢性皮炎患者作治疗计划时,我们必须慎重考虑全身性抗真菌药的安全性。
4.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治疗
采用局部药物治疗:
1.局部抗真菌药
局部抗真菌药是脂溢性皮炎治疗的主要药物。接受过良好研究的药物包括酮康唑、联苯苄唑和环吡酮胺(也称为环吡酮),它们有不同的剂型,例如霜剂、凝胶剂、泡沫剂和香波。酮康唑至少有10项随机临床试验,其中一些只限于头皮治疗,另一些则阐述身体多部位的治疗
2. 局部用皮质类固醇
几项随机临床试验直接比较了短期外用皮质类固醇——根据强度递增的大致顺序,包括氢化可的松、二丙酸倍他米松、氯倍他索17-丁酸盐和二丙酸氯倍他索——和外用抗真菌药的效果。有一种共识意见是外用皮质类固醇主要在短期控制红斑和瘙痒时有用。目前还没有数据可以解答下列问题:联合使用外用皮质类固醇和外用抗真菌药,是否比单药治疗的益处更大。皮肤萎缩和多毛症是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的一个顾虑。
3.二硫化硒制品
研究显示使用硫化物香波者的瘙痒和烧灼感比使用酮康唑者常见。缺乏在头皮以外部位使用二硫化硒的试验资料。
4.局部用锂盐
局部用琥珀酸锂和葡萄糖酸锂,是治疗头皮以外部位脂溢性皮炎的有效备选药物。它们的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5. 局部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通过下调1型和2型T辅助细胞来预防T细胞活化。1项纳入96例有中到重度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的随机临床试验显示,在按方案治疗分析中,从基线到治疗4周时的靶区总分平均变化,在每日使用两次1%吡美莫司组显著大于安慰剂组,但意向分析没有得出此结果28。两项小规模的随机试验未显示吡美莫司和外用皮质类固醇有显著差异,但这些试验的统计学把握度有限。
6.其他局部治疗
支持局部使用吡硫锌的资料有限。
7.光疗
紫外线B光疗有时被当作广泛或难治性脂溢性皮炎的一种治疗选择,但其尚未在随机试验中获得研究。患者有可能出现烧灼感和瘙痒,长期治疗对皮肤的致癌作用是一个应考虑的问题。
8.不确定领域
为了提高证据的质量以指导脂溢性皮炎的治疗,需要经过验证的诊断和严重度判断标准,以及经过验证的临床相关性转归指标。大多数关于治疗的临床试验是短期的,使用的是介质对照(在使用外用药的试验中)或安慰剂对照。还需要进行比较不同治疗策略的长期临床研究,包括非药物治疗,例如光疗和单纯去除皮屑的干预措施,例如使用角质层软化剂类药物治疗。指导治疗该病婴儿的资料很少。同样,有关治疗HIV相关性脂溢性皮炎患者38以及对常规局部治疗无应答患者的资料很有限。
饮食与护理:
1、脂溢性皮炎禁饮酒:因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消化功能失常,食糖、脂肪过多,及食刺激性食物有关,所以脂溢性皮炎患者一定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注意局部合理清洁避免过度碱性清洁而导致皮肤屏障受损。
3.生活规律,保持心情舒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