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屹立于文学经典中的四大"守财奴"
欧洲有四大典型的吝啬鬼,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17世纪古典主义作家莫里哀《吝啬鬼》中的阿巴克,俄国果戈理《死魂灵》中泼留希金。这些人都是小气得让人发指的典型,他们对金钱的执着到了病态的程度。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如果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我真担心他们身上流出的血都会散发出一股铜臭味。
02 葛朗台
标准的一只铁公鸡,一毛不拔,典型的守财奴的代表。作为法国索漠城最有钱,最有威望的商人,在他的眼里一枚金币胜过一切,他的女儿、妻子还不如一枚金币。贪婪和吝啬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葛朗台眼中,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就什么都完了。他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他半夜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爱抚、把玩、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 “临死之前还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地盯着,这样他才能感到暖和。”在我的认识里,吝啬一般是针对别人而言,可葛朗台却对自己和家人同样苛刻,尽管拥有万贯家财,可他依旧住在阴暗、破烂的老房子中,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钱如果不是为我所用,那拥有再多的钱意义又有何在。葛朗台就是一个掉进钱眼里,爬不出来的可怜人。
葛朗台的法律应该是这样的:
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管什么义与不义,只要能够达到尘世的天堂,享尽繁华之福,化心肝为铁石,胼手胝足地去争取暂时的财富,这是今日最普遍的到处都揭橥着思想,甚至法律上也这样写着。
按理说,说葛朗台这样的人是不必要爱情也扯进来的,我相信他这种人不需要感情也会活得很好,只要有说不尽的钱他就能活得很好。说感情是因为想到可怜的葛朗台太太,欧也妮小姐。就葛朗台太太来说,一个心地善良,无欲无求,一心为家着想的女人,她有一个身怀几百万法郎的丈夫,最后却因为丈夫舍不得花钱请医生在病痛的折磨中痛苦死去。在我一个看客看来,死对她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离开那个没有温度的冷漠的世界也是一种幸福。分明家里有的是金山银山,可他们吃的东西,穿的衣服,住的地方都像苦行僧那样,节俭得过分。因为每个月葛朗台都会精心计算好当月的花费,不会多给葛朗台太太一分钱。有一个极度富有的丈夫,自己却从来没有过过一天像样的好日子,说来挺悲哀的。这一切皆因为她遇人不淑,嫁给了葛朗台,丈夫不仅吞掉了她三十万法郎的陪嫁,还对她十分苛刻。
而欧也妮的悲剧也是葛朗台一手造成的,只能感叹她运气不好,投错了胎。要是她的父亲像高里奥(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主人公),那她的人生就会改写,也就不会如此悲惨。爱情与她擦身而过,最后一个人落得凄凄惨惨,每天还要应付那些不安好心的求婚者。葛朗台死后,她成为身怀几百万法郎的女继承人。可我想要是可以交换,她宁愿将所有的财产去换回那段早已失去的爱情,换回她少女时期做的爱情梦,换回情人那颗变了的心。而那笔巨额财产温暖不了她冰冷的心,换不来她一生的幸福。而她一生的悲剧,正是拜她那位富得令人眼红的父亲所赐。小说中有一段话描述了欧也妮的心声:
对她来说,财富既不是权力,也不是精神安慰;只有爱情,宗教及对未来的信念才是她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她认为只有爱情才是永生的,她的心和福音书告诉她,有两个世界还在等待着她。她日日夜夜、每时每刻都沉浸在两种无限度的思想之中,对她来说,这是一种合二为一的东西。她逃出自我,去爱他人,并相信被人所爱。七年来,她的感情占领了她的整个世界。她最珍贵的东西并不是长年累月积攒起来的万贯家产,而是查理交给她的那个小梳妆盒,挂在床前的那两幅画像以及从父亲那儿赎回、自豪地存放在垫有一层棉絮的大衣柜抽屉里的首饰和母亲用过的叔母送的顶针。后来,她也每天戴着它做刺绣,她的活计就像佩内洛普的针线活,不在于出了什么成果,而是为了将那值得纪念的金质顶针戴在手上。
葛朗台用尽一生捞钱、受钱,最后因为钱断送自己最后一口气。然后他费尽一生聚敛的财富既没有给自己带来幸福,也没有给家族带来幸福,反而让自己和家人全陷入了悲剧的境地。看到巴尔扎克的这个故事时,很难不让人发问:我们这么费劲辛苦,不惜牺牲健康和大把的时间获取金钱,究竟是为了什么?
03 拼了命挣钱,然后呢?
去年看了一本叫做《不上班也有钱》的理财书,里面有一道公式是关于计算一个人一生所需花费的,然后我计算了一下自己一辈子大概要花费的钱,将未来可能成家、可能赡养父母的情况都算在内,大概也就需要400万而已。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我在未来十年里凭着自己理财、储蓄以及努力工作挣够了400万,那以后就没有工作什么事了,我也就实现了所谓的“财务自由、人生自由”。十年后我也就30几岁的年龄,假如我能活到80岁,那剩下的40、50年,我该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活着的意义呢?总不能吃喝等死吧!书的主人公在存满了一生要花的钱后,选择了去全世界旅游。可游玩全世界不是我的梦。其实我现在也回答不上,“假如挣够了一生要花的钱,之后你要做什么”这样的问题,但是今后我会试着去想想。
我以前的一个同事,工作能力很强。她念完初中就出来了,在工厂流水线做了几年,因为不甘心一辈子在流水线上,所以她脱产到日语学校学习了一年日语,因为学习非常拼,所以仅仅一年后她就过了N1,之后又陆续考了jtest,而且是以高分920多分的高分通过的。因为她在职场上的努力,现在是一家日企的品质经理。虽然她职位比我们下面的职员高,但是因为出社会早,所以年龄并不比我们大多少,往往和我们有很多的共同话题。在关于钱这个话题上,我们聊过一些。因为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学历也没有我们职员高,但是工资却是我们的两三倍,说我们不羡慕那是假的。她说,她的工资变化挺大的,她拿过最低的工资800块钱,后来是5000,7000,9000,10000,现在税后1.5万,刚开始还是挺开心的,因为终于可以买一些以前需要考虑很久才能买的东西,每个买衣服也不再首先考虑价格,而是有限考虑质量和是否适合自己。但是她却发现自己越来越焦虑,感觉自己的需要越来越多,买了车,买了房,虽然有一些房贷,但是对于她家庭来说也不是很大的负担,因为她老公每个月也有2.5万左右的工资,而且只有一个小孩。可是她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般开心,因为她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看到别人家有的东西,她就希望自己也有。其实很多人也和我的这位上司同事很像,挣得越来越多,但是同时欲望和焦虑也在成倍增长。
欲望如果没有一个尺度,我想也是非常可怕的东西。世界的诱惑越来越多,我们想要得到的也就往往越来越多。因为想要的越来越多,所以内心的焦虑也就越来越多,活得也就越来越不愉快。所以现在很多都迷恋数字,在数据为王时代,什么都开始用数据来衡量。在日剧《西瓜》中有这么一句台词:这个世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靠数字来判断吗?而且,为什么连你也想要用数字来表明自己的爱恋。500万的房子,100万的车子,20万的结婚戒指,3万的衣服,1万的包包。而这些东西背后价值都仅仅是用而已,数字衡量的只是你的虚荣心,并不代表你的幸福指数。
我不知道我需要花费多少年才能挣到自己一生的花费,但是我想当我挣够了一生所需的花费后,我对于工作的选择和生活的追求,不再会以钱为导向,也不再会以积累更多的钱为活着的目的。或许我会回到老家种一方向日葵田园,带着孩子在山间田野里嬉戏。养花,种菜,去看看世界的新奇,看书,写字,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不会像葛朗台那样,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放不下对钱的执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