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郁闷不乐的人找到心理咨询师说:“我觉得我不爱我的妻子了,可我又不想离婚,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回答说:“那就去爱。”
那个人瞪大了眼睛说:“您是不是没有听清楚,我说我不爱我的妻子了。”
心理咨询师平静地回答道:“我听清楚了,所以我叫你去爱。因为爱是一个动词,所以需要去爱,才能体会到爱”。
这句话一语道破了爱的天机。我们很多人都认为爱是一种感觉,一种状态,标榜“喜欢你没道理”。可事实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总是因为他(她)的某个动作,某个眼神,甚至某个机缘巧合,触动了你潜意识深处的某个关于爱的小开关,于是电光火石间,你感觉“爱”至心灵。
但深处爱的漩涡中的你不会思考这一点,反而认为爱就是不可言说的,上帝赋予的美妙状态。尽情享受其中,才能不辜负这份馈赠。可是一旦这份巧合不在了,或者说你习惯了,你可能就觉得自己不爱了。其实,你都不曾真正爱过。
就像很多人谈恋爱的时候如胶似漆,认为对方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此时你的眼睛自带了美图秀秀的各种滤镜,还添加了一键美颜功能;而随着交往的深入,或者等步入婚姻殿堂之后,滤镜换成了显微镜,婚后琐碎的生活成为一场卸妆过程,考验的是最后真实的彼此,还有多少具有吸引力的残存。于是你心生疑问,自己当时究竟为什么会爱上她?
那怎么办呢?是沉浸在这份不爱的感觉中自怨自艾,直至某一时刻的爆发吗?
当然不是,而是要主动地,积极地,认真地去爱。
我们能“主动”控制的东西真的不多,大部分事情都在受到“被动”的摆布。你的出生就是一种被动行为,你压根就没法干预。而你能平安度过童年,要感谢当时没有大流感,没有黑死病,村口没有枯井,没有小伙伴叫你去水库玩……而你能长到现在过上还算不错的生活,也要感谢所有乘坐过的汽车、火车和飞机没有发生意外事故,感谢自己的住处没有发生大地震,感谢室友当年的不杀之恩……意外和明天,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这真的是再厉害的科技也无法解决的问题了。
所以,你手中仅有的可以主动控制的事情——去爱,是不是应该好好把握和珍惜呢?
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道德情操论》里面曾经说过——
Man naturally desires, not only to beloved, but to be lovely.
翻译过来就是人天生就不但希望被爱,而且希望自己是个值得爱的人(lovely在当时是“值得爱”的意思)。那么综合来看,我认为爱有三个方面——爱人,接受爱,值得爱。
1.爱人
爱人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一种需要认真练习的技能。尤其是长久以来生活在被父母无私关爱的环境中,爱人的能力也就基本消失殆尽了。
所以——
爱人需要练习。得先看别人是如何互相关爱的,然后自己去尝试,否则爱很可能是伤害;
爱人需要耐心。很多时候我们付出的关爱都是自我感动,别人给不了自己想要的反馈,但是不能灰心;
爱人需要付出。很大程度上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在爱的过程中你会体会到想要的快乐,所以就不能强求同等程度的被爱。否则,爱就成了交易;
爱人需要取舍。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去爱,你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你去爱所有的人。因此分得清去爱谁,会让你爱更好地温暖这个世界。
2.接受爱
接受爱听起来简单,其实要做好也不容易。
妈妈让你穿秋裤的时候,给你打电话让你早回家的时候,你能否在接受爱的前提下做到平心静气地回答?
朋友送给你不是很喜欢的礼物,主动帮你忙却没有做好的时候,你能否在接受爱的前提下做到不急不躁?
他人的关爱和衣服一样,暖和的未必好看,合体的未必精致,关键是找到一个均衡点,不让别人受委屈,也别将就了自己。
3.值得爱
功成名就可以收获大量的拥趸和粉丝,他们会疯狂地大叫“我爱你”。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可以保持这份体面,也是一种值得爱的不错选择。但是只怕到了某个时点或情境下,名利会突然变成毒品,引你走上一条自己都没有办法真心爱自己的道路。
更好的方式是去追求智慧和美德。选择这条路,只有少数人能欣赏你,而且这种欣赏也不像明星粉丝那么狂热,但是你会一辈子值得爱,而且不会面临无谓诱惑和选择,这样难道不是更好吗?
我想当你做到这三点的时候,你就能随意控制自己带什么眼镜了。对于刚刚接触的,可以戴着善意的眼镜去看清其内心的纹理;对于相识已久的,可以戴着发现的眼镜去感受对方的变化。更高阶的,已经娴熟拥有了主动去爱的本领,他可以不依靠眼镜,就以一双清澈的双眸,去真诚地观察、喜欢和经营周围的人和事。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