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结束,之后进行结业考试,看到很多题很熟悉,很多题模棱两可,跟培训很多人能叫上名字,很多人叫不上名字一样。
提交答卷的那一刻,感觉自己七天都浸泡社区养老的这一块天空里,又要回到现实世界里了。
很开心参加培训,又为自己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界,一片新的天地。感觉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可以做呢!
之后局领导给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小小虚荣一下,拿着大红封皮的结业证,心中很是开心的,或许这就是仪式感吧!
培训负责人要求大家一起拍照留念,我们分组上去,又进行了集体大合影。
很多人都不太熟悉,但笑容都非常开心。照片很快就被分享到了培训群,大家都可以看到,可以下载,都是有网络的好处。
拿着收拾好的物品,离开培训班,还真得有点留恋呢!
培训的主题社区养老。其实养老是个很大的概念,这也是我这几年比较关注的事情。
大家知道,比如在英国第一个老年女性共居社区——新园。
里面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太太:有14岁就辍学的,也有念完博士的。有大学老师,有新闻记者,也有女白领等等。
而相同的一点是,她们都是50岁以上的单身女性。英国老龄化严重,女性因为寿命较长,晚年独居的比例远高于男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园”应运而生。社区里实行“奶奶自治”。
平时大家组建了好几个兴趣小组,平常一起看电影、做瑜伽、打太极。另外还有一座蔬果园,可以种蓝莓、番茄、西瓜。
每隔一段时间,奶奶们还会一起举行聚餐唱歌娱乐,生活惬意充实,像极了现实以外的“乌托邦”。
无独有偶,除了“新园奶奶”们,一些中国老人也给出了更多的范本。
再比如杭州的百丈镇,有这样3位老太太。
她们在镇上的别墅里,同吃同住,共同打理庭院。闲时聚在一起聊聊八卦,忙时回到各自的房里独处。
彼此有支持,又享有绝对的自由。
她们能聚到一起,源于房主汤大姐“抱团养老”的构想。
人老了其实所求并不多,有一处自由的空间和二三聊的来的伙伴,已然是最好了。
这些都是组团式养老的,但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也是很多人羡慕不来的。其实我更看好社区养老。
重庆的社区养老还是做得很棒的,有很多地方可以参考和借鉴的。老师在培训期间也分享了很多案例,都一一记录在本。
此外以后老年大学会越来越多,基本上每个社区都有社区养老服务站,老年人可以参加各种活动。
遗憾的是现在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的意愿很低,服务能力也还有待提高。不管怎么说以后社区养老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冯唐曾说:养老最好的方式,是在下半辈子重新过一生。
不将就自己,不迁就儿女,遵从内心的声音而活。
其实养老的方式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那个从容丰沛的你,才最重要。
我想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变老的路上,活成喜欢的模样,便是时光赋予生命最丰盛的厚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