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
昨天夜里,微信收到大学同学W的消息,发了一些他们公司领导的沟通记录,大意是他们公司组织管理干部日常学习,当日学到的是王阳明的《与王纯普书》,他说看到文章就想起了林才女,顺祝了我女神节快乐。到现在,我看了他发我的三条消息,应该有三四遍了,但我不知道怎么回复他,索性就不回复吧,打开电脑写这篇文字,权当做是我的回复。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2587/57f093c316a24d2f.jpg)
或许是“才女”这个称呼,没有让我自豪,只是让我陷入大学时代的回忆,之后,却只剩下反思。
才女不才女的,我从来不曾真的理解,所以也不曾在乎。不过,以前是真的喜欢文字啊,喜欢到脑子里随时随地都可能会蹦出一个句子一个词汇,就连夜里睡觉时都可能中途莫名其妙得醒过来,抓起枕头下的纸和笔,胡乱的记录刚刚脑子里一闪而过的文字,生怕早上起来就再也想不起来。
我的阅读习惯大概也是从大学开始养成的,大学最让我舒服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尽管大多数图书都是发黄的,可是那个味道,比春天的青草味还让人心旷神怡。那时候喜欢诗歌,迷恋它简短的文字、丰富的情感。甚至因为喜爱文字,有时候总觉得自己生造了词汇,小心翼翼却又热血澎湃。
我记得,辍笔不更是在我写了差不多一百首诗歌的时候,那是坐在图书馆斜对面的电脑机房里,和现在一样,打开显示屏,对着晃眼的显示屏,我一篇一篇得浏览自己写过的文字,竟然有点自嘲,觉得自己有点矫情。好像每一篇文字里,形象不足而情绪过重。就像一个个踩着高跷的人,有点儿摇摇欲坠。现在想来,也许是因为文本是诗歌的缘故,文字精简,而我那是感情比较浓烈,一个个厚重的文字,一起簇拥在简短的诗文里,总归是有些别扭的。大学生活再怎么丰富多彩,毕竟也是相对简单的,校园里的故事和事故,不足以支撑厚重的情愫。
可是,现在呢?
我依旧是那个爱阅读的女子,却已经没有那么勇敢了。大多数时候,我往往愿意在脑海里执笔,却不敢敲出哪怕一个文字。时间走过了多个春夏秋冬,按理说看过的风景能装满十几个相册,遇到的人和事,怕是比酒柜里的酒精分子还要多。那为什么写不出文字呢?或许是我词穷,因为现实真的比剧本还要复杂,有时候真的觉得找不出可以形容的文字来。
高中毕业的时候,流行同学录。每个同学都会去文具店,挑选一本自己喜欢的同学录,乐呵呵得往一个一个同学怀里塞。那个时候真的是年少啊,根本不懂即将到来的离别是什么,却在一页一页的同学录上,倾泻着不舍和祝福。真真应了那句“少年不知愁知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说起同学录来,是因为早两年我在老家书房里,无意间翻到了它,很多同学给我的祝福都是“成为一个大作家”。这其实和W同学的“才女”,对我来说一样惹眼。
我并没有才华,只是曾经一度深爱文字。如今只觉得无比汗颜,也有点儿可惜。
万幸,时间依旧迎面走来,我们依旧都在。那就都往前看吧,如同那年秋天,我在北京街头捡银杏叶一般,吹着冷风、迎着阳光,一片一片,只为热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