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作者: 98e5d7aa4564 | 来源:发表于2018-12-25 16:44 被阅读7次

    阴阳学说是什么

    古人对自然界的关联及规律有独特的见解,他们以整体观来认识世界,认为世界的东西并不是独立分离的,而是处于一个和谐共存状态。在古人眼中,没有一件事物或形态能够独立于整体而存在,每一件事物与整体环节都有着关联,透过简化事物关系,他们逐步解释世界复杂的现象。

    阴阳符号

    阴阳学说是什么?

    阴阳学说是一套以整体观认识世界的逻辑,认为万物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一个体都与整体互相关连。阴阳本身并非物质,亦非能量,而是一套逻辑理论,用以解释各项事物。这种逻辑后来发展成一个思想体系,并在不同的范畴中被广泛应用,中医学便是其中之一。

    阴阳之卦象形成的表达

    阴阳学说的起源

    起初,阴阳概念源于对自然环境的观察。「阴」原指山坡背着日光的阴影部分,而「阳」则指山坡向着日光的光明部分,故阴阳表示了其相对光度。其后,这概念进一步用于描述其他对立统一的自然现象。例如天地、日夜、水火、动静、雌雄等。依着这种思想方法,古人逐渐发现差不多所有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阴与阳。

    阴阳是对事物或现象内部存在的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既可体现为事物属性,又可以说是描述同一事物的运动趋势或状态。通常「阳」泛指具有活动的、外在的、向上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亢进的、对抗的等属性或状态;「阴」则泛指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衰退的、滋助的等属性或状态。

    阴与阳的特性

    阴阳学说以两种极向的属性- 阴阳来描述事物的道理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以动态的方式解释了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互相对立并互相制约﹞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相互抑制,并相互约束,以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例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凉,而寒凉则可降低温热。若没有足够的热力,则会变得非常寒冷。又如人体的生理功能,兴奋的机能﹝阳﹞与抑制的机能﹝阴﹞经常处于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如果失去了这动态的平衡,则其中一方会过盛,从而产生健康上的问题。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为根据及互相作用﹞ 

    阴与阳两者均不能独立存在,亦不能独立脱离与另一方的关系。阴阳双方需要依靠另一方作为其定义及存在的依据,这关系便是所谓「互根」的关系。例如,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寒﹝阴﹞,我们便不能知道什么是热﹝阳﹞;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低﹝阴﹞,也就无法知道什么是高﹝阳﹞。阴与阳必须基于相对的比较才能量度。从哲学的角度看,阴阳相互「创造」了对方,并不断地促进对方,这就是「互用」的关系。按阴阳学说的理论,人体﹝整体﹞与生理功能﹝局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体的活动﹝阳﹞受着身体的物质﹝阴﹞所滋养,另一方面,物质形态﹝阴﹞造就了人体活动﹝阳﹞,阴阳互根互用,以达致健康的平衡状态。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不断变化,增长消退,并维持着平衡﹞ 

    透过相互对立制约,阴阳维持着平衡状态。但这平衡不是静止和绝对的,而是维持于一定的范围及限度之内。某些时候,阴长﹝增长﹞而阳消﹝消退﹞;其他时候,则阳长而阴消。四季的变化正好展示了这个概念,从冬至春,春至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阴﹝冷﹞消阳﹝热﹞长的过程。从夏至秋,秋至冬,气候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而这是阳﹝热﹞消阴﹝冷﹞长的过程。宏观而言,阳﹝热﹞的比例与阴﹝冷﹞的比例会相等,而阴阳就是以这种消长的方式维持着平衡状态。中医学正是运用阴阳消长动态平衡或偏盛偏衰的观点,来说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及人体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

    阴阳相互转化 当阴或阳其中一方走向极端时,会转变其方向并转化为另一方的性质,这便是「物极必反」的现象,这突然的转变通常发生于极端的情况下。例如,当夏季经过最炎热﹝阳之极点﹞的一天后,天气便会不再变热而反为转凉了;同样地,当冬季经过最寒冷﹝阴之极点﹞的一天后,天气亦会不再变冷而反为转暖。这种转化是万物转变之始,而这转变便是转化及化生的动力。人体的兴奋及抑制功能的交替亦体现着阴阳的互相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的应用

    现代主流学科注重分析,往往将具体事物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分离出来,作个别独立研究。中国传统学科注重整体综合,以宏观角度来观察和认识事物,着重事物之间的联系。阴阳五行是古人对把握万物宏观的「说理工具」。

    人体结构方面的应用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现象。人体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自身各部分之间,都包含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阴阳学说对人体的部位、脏腑、经络、形气等,进行了具体划分。一般来说,身体上部属阳,身体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属阳,四肢内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每一脏腑可进一步划分为阴及阳,如心阴及心阳,肾阴及肾阳等。用阴阳来划分人体部位和脏腑属性,一方面是作为认识人体的一个标志,另外亦可用来说明各人体部位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生理的应用

    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包括身体内部以及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正常生命活动是体内阴阳两方面保持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中医运用阴阳概念,来说明人体内各种相辅相成的生理关系。

    物质与功能的关系

    身体的物质结构属阴,功能活动属阳,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身体健康时两方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对于内脏生理功能,中医有「体阴而用阳」理论。所谓「体阴」是指内在脏腑的实质和精、血、津液等物质而言,「用阳」指内脏和、血、津液等物质的运化及其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体阴而用阳,意思指物质基础与生理活动(或功能作用)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一方面,脏腑生理活动是物质转化为功能的过程,另一方面,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补充,是功能在化生物质的结果。身体的物质与功能,阴阳相互对立、依存、消长、转化,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整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的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各种气的运动形式互相协调平衡,升与降相协调,出与入相平衡。气机协调平衡关系就是阴阳关系,对促进全身组织、脏腑及经络的生理活动非常重要。 

    具体如描述五脏六腑和气关系等亦可运用阴阳来说明。五脏主要负责储藏精气,六腑负责传化物质,因此相对来说,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它们之间存在互根互用的关系。人体气和血分别属阳和阴,气能生血、行血,而血能舍气、养气;气血之间的关系就是互根互用。

    在诊疗时,医师更习惯以阴阳来代表个别脏腑的特性或说明某些特殊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病理的应用

    中医认为失调是疾病的基础。前面提及,生命活动基本上是由于阴阳相互作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结果,当人体的阴阳关系由于某种因素而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出现偏盛偏衰,就会生病。中医运用阴阳学说来说明身体失调的情况。

    整体来看,每一个疾病都应从两方面着想,即病邪和正气。正胜邪走向痊愈,而邪胜正则导致病重。虽然有很多因素可导致阴阳失调,但都与体内正气和病邪的相互斗争有关,亦可以阴阳来概括说明。中医正气指身体的抗病及康复能力,包括阳气(生理功能)和阴精( 、血、津液等物质)两方面。病邪指不同的致病因素,包括任何影响身体平衡的物质或元素,如气候,饮食及劳累等,也划分为阴邪和阳邪。阴邪有寒邪湿邪等,阳邪有风邪热邪暑邪等。

    疾病发生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为正气的不足,其二为病邪的过盛,正气及病邪的冲突解释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诊断的应用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活动都是由于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果阴阳作用协调,变化正常,那便是生理现象。如果阴阳作用不协调,偏多偏少,那便是病理现象。临床诊症时,患者的表现不是属于阳症,就是属于阴症。阴阳学说是中医诊断基础。

    四诊(  )是中医师诊察疾病的方法,辨别阴阳是首要步骤。一般来说,凡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兴奋,亢进、热性倾向、病势向外、向上发展及病情转好的都归属于阳症;凡患者的症状表现为虚弱、潜伏、寒性倾向、病势向内、向下发展及病情转坏的都归阴症。

    将四诊所搜集的资料,归纳出病情的特征及变化规律,概括地确定为某一「证型」,就是中医诊断过程。医师根据八个基本纲领把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初步归类,以总结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关系。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基本,而阴阳是辨证总纲。 

    八纲辨证的意义

    中药及其阴阳特性

    中药的药性,是古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而获得。药性,古人又称之为偏性,认为药物的偏性可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寒热、气血等盛衰的偏性,即用「以偏纠偏」的理论来解释药物的治疗作用。阴阳学说于疾病治疗,不仅用来确立治疗原则,也用来指导临床用药,以配合辨证,达到整体、脏腑协调平衡。

    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

    药物的四气,主要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疗效而总结出来的。例如,感受风寒,表现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等寒症,用紫苏、生姜煎汤服,使患者发汗,即可消除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又如生疖疮、热痱、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发烧,这些热性症状,用金银花、菊花可以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药物的五味,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

    中医将中药药性根据阴阳属性来划分,以便结合辨证适当用药。例如附子、肉桂、干姜等,具有辛热性味的阳药,能升能散,常常用于治疗寒证;黄连、金银花、龙胆草等具有寒性的阴药,能降能泻,常常用于治疗里热证。此外有芳香健胃作用的如砂仁、豆蔻等,也叫做阳药,适用于脾胃虚寒证;有滋养肝肾作用的如何首乌、地黄等阴药,适用于阴虚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阴阳学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bf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