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早就有所耳闻,但一直没有列入必读书单。对于香格里拉的憧憬和向往,在今年买来了这本书,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地看完,真的是很赞的一本书。
书中景物描写细腻精致,除了高中时阅读写作时读过,好像在以后的岁月里都难得看到如此美丽的文字。它给我们带来了一幅幅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的画面,卡拉卡尔山峰因你对文字的理解而不同,白天的蓝月谷晶莹剔透,夜晚的蓝月谷安宁静谧,更添神秘色彩。文中的形容词也是美到极致,随便来一组看看:“康伟隐约看到一座狭长的山谷,左右两侧是阴郁的圆形山丘,在铁蓝色夜空的映衬下,如墨玉般乌黑发亮。”在这之前,我从未读到过用铁蓝色形容夜空的,铁蓝色的夜空是一种怎样的颜色,和我们抬头看见的夜空有何不同,真想去香格里拉亲眼瞧一瞧,感受一下沐浴着月光的清辉、完美圆锥形的雪山顶,这种壮丽的景象凭空想象就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如此光辉灿烂,又如此安宁静谧。
还有对喇嘛寺院的描写,也是生动至极。“色彩缤纷的亭台楼阁依山而建,没有半点莱茵城堡的那种冷漠的审慎,却好似峭壁上破石而出的花瓣般娇美,整座建筑既宏伟又考究。庄严的氛围感染了康伟,让他把目光从蓝白色的屋顶移向灰色的石壁,那石壁如同在格林德瓦拔地而起的维特霍恩峰一般令人望而生畏。再向上看,卡拉卡尔的雪峰高耸入云,如同一座熠熠发光的金字塔。”像这种对景物的描写文中比比皆是,并且不带重复的,这种景物描写对学生写作有极大的借鉴作用,拓展思维,对我而言,读来甚是享受。
最精彩的莫过于对满族女子洛岑的描写,她仿佛是“琉璃盏中映出的一道虹,或是果树花瓣上的一颗露珠”,像极了康伟对洛岑的感情,小心翼翼,呵护备至。洛岑在文中出现的并不多,但却是整个故事中一抹靓丽的色彩,有她的地方、想她的地方都是自带香气的,一种清脆旋律与典雅宋瓷花瓶、精致漆器和莲池融为一体的气息萦绕,让人欲罢不能、魂牵梦萦。
故事情节中最大的冲突莫过于四个人性格、人生信条、价值观迥异而来的争论和每个人内心的变化,而张先生的出现,似乎在平衡这种冲突,正如他所信奉的“中庸之道”一样。“我们视适度为美德,并认为连美德本身也应当适度。是这一信念给人们带来了幸福。”男主那么快适应香格里拉,也和他的淡泊、心如止水有关吧,他的理念和香格里拉的中庸之道是那么的融合,而他也向往这里的生活。而马林森的年轻激进,充满热血,则显得与香格里拉格格不入,从到达喇嘛寺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在想如何走出去,一刻都不想多留,甚至把香格里拉称之为“文明之外的地方”,并且这种焦躁、急切的心情贯彻了整个故事。一静一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故事情节中最吸引我的是,大喇嘛和康伟的第一次对话,整个叙述过程在一种神秘而又令人敬畏的气氛下,古老的神话从几百岁的神父口中娓娓道来,智慧的灵光在那夜照亮,照进了康伟的心中,香格里拉独特的魅力和安静祥和的氛围对他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而智者描绘的图景悄然触动了他的内心深处,思索生命的意义,这夜的谈话让他有了更大的责任以及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香格里拉是否能躲过世界末日的浩劫,还需要智者的引领,大喇嘛选定的候选人康伟此刻还不知道自己即将被赋予重任,而在大喇嘛缓缓站起身来,直挺挺地伫立着,如同灵魂的化身,康伟本能地跪倒在地,全然不知为何。这大概就是本书的高潮所在吧。一种从听内心,全然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应该是对何为生命的意义最好的答案。
最后,我还想谈点形而上学的东西,那就是信仰。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屹然不倒,与它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息息相关。孔孟之道虽然产生与封建社会,然而有些经典在现代社会仍然闪烁着智慧之光,治国之道“德不孤,必有邻”、“治大国如烹小鲜”、立志之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学习之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我们要坚守自己心中的信仰,不随波逐流、不妄自菲薄,听从我心,活在当下。
香格里拉在藏语中是“心中的日月”,或许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香格里拉,那里有着澄蓝的天空、洁白的雪峰、墨绿的草甸、多彩的寺院以及祥和的人们,还有永不失落的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