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为了让学生早读课有事可做,决定先从第四课古诗词开始讲。
第一首是曹操的《观沧海》,讲课之前先讲解了古诗词的相关文学常识,让学生自己判断出来这是一首古体诗。为了方便学生理解,粗略地翻译了诗意,然后分四步走:第一步,根据题目,让学生找出诗歌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观”字。然后让学生找哪些句子是诗人实际看到的内容,这属于实写。再引导学生分析实写里面哪些是动态描写,哪些是静态描写,从而引出“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接着承接上面的实写,引出后面的虚写。并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虚写。再联系前面内容引出“虚实结合”的手法。
纵观全诗,联系背景,诗人是在北定乌桓得胜归来时登上碣石山、面对苍茫的大海触景生情所做,从写法上又叫“借景抒情”。讲解时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己思考。水到渠成,自然引出所讲知识点。
总结主旨时让学生结合背景推测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说不准时老师加以补充。
最后特别提到最后两句,与诗歌内容无关,属于乐府诗的结尾形式。
作为七年级学生,讲这些足矣,背默才是最主要的。讲太多,学生记不住,也很茫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