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从零开始
——记2020武义县骨干班主任暑期研修活动之体会
昨天在山清水秀的荷花胜地——柳城参加了2020年武义县骨干班主任暑期研修活动,在富有浓浓荷文化的柳城小学报告厅里见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李教授、雷所、钟局、傅所、珂漪...以及班主任工作室的伙伴们,记忆瞬间拉回到上次我们在上海参加的研修活动上,转眼也快一年了,在这说长却短的时间与空间里,顺利带完了这一届初三毕业班的孩子们,内心满足却有些许的遗憾,也许是与太多研究活动擦肩而过,不免叹息吧。这一次的研修活动把我的学习热情再一次唤醒,有一句话突然从脑袋中冒出来:“永远从零开始。“ 松浦弥太郎在《新100个基本自我更新指南》中对此进行了记录:迄今为止掌握的学识、验证过的东西,是我们珍贵的财产,可以把它们潜藏在隐秘之处。处理新事物时,如只凭以往经验去做,那将无法创新。尽管经验可以为我们保驾护航,让我们收获高效、完美的工作成果,但做出来的东西只会中规中矩。唯有不怕失败、积极挑战,才能习得、深入、拓展、催生出新意,让我们一次次品味从零开始的幸福吧!”
松浦弥太郎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自己这三年来所进行的班级建设以及班级管理研究,每一个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验证、反思的,是珍贵的财产,它们成为了我经验的一部分,但仅仅有这些便足够了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作为青年班主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在前方等着我,学习、实践与思考可以让人更快地成长,而有正确的引路人,有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无疑让我走得更远。当下的我,有了一定的班级管理理论和经验的积累,更需要静下心来思考,这三年我究竟做了什么,是如何做、又是如何内化的,这样的学习与研究模式怎样更为完善,我所研究的领域能否有新的突破?如何从零开始,重新出发,这值得我深思。
一天的研修活动,我埋着头边记录边思考着,有许多思维碰撞的火花,有许多暗下决心的时刻,感谢每一个发言者带着自己的真实践、真理论、真总结,给我们一场视觉、听觉与思考的盛宴。我从三个关键词出发,记录一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之理论初探
下午场的开篇,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静博士后给我们带来了《叙事探究方法及其在教师研究中的应用》的专题发言,很有理论深度。她从叙事探究法的定义出发,引出其根源、三维叙事空间的具体构成、数据收集、分析工具、可信度等角度详细地介绍了这一研究方法,并用美国“城市学校”的研究案例、STEM教学研究案例和基于中国乡村学校教师发展的研究案例出发,生动且深刻地为我们介绍这一研究方法与相关实践研究。对于一线班主任来说,这样的发言是少有的,因为它带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并不为我们所熟知。但是这样的发言却是十分有必要的,正是因为它的高深和难理解,让我们深知自己理论知识的匮乏,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更加坚定我们学习的决心。
关键词之经验共享
来自骨干培训班的学习伙伴们在短暂的几个小时里给所有的在场教师带来了各具特色的实践研究。例如,涂淑莉老师介绍了她所开展的疫情防控期间基于互联网资源的隔代互学研究。这一主题也是我在这次寒假想要开展的,但是由于毕业班任务的关系中断了,但是能从涂老师的发言中了解她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让我对这一研究领域有了新的认识,拓宽了我的研究思路,如让可持续发展主题融入隔代共学互学中;周晓娟老师分享了“疫情与优秀班集体创建”的研究体会,她从“我做了什么”、“做这些有什么用” 两个角度分享了她的带班思路和经验。她的“倾述”活动让我思考:自己在同样的假期时空里为什么没有进行假期生活重建呢?“流水的班级、铁打的班集体”这句话也让我特别认同;蓝美琴老师分享了“重塑疫情中的班级教育生态”的研究成果。她从基于生态合作(开展生命教育亲子课堂)、基于生态健康(在食育中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基于学习生态(家庭阅读成为疫情时期的精神正餐)三个角度介绍了她在疫情中如何成功地重塑班级教育生态。这样的研究角度特别新颖,所取得的成效也特别让人震撼,为蓝老师点赞!让我收获颇丰的还有来自华师大的吕珂漪博士生,她从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出发,分享了论文写作的经验,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循循善诱的引导,让我们明白:原来论文写作并不难,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实践,怎样去独立思考,怎样去真实地记录。
关键词之自我提升
吴静超老师、程露老师和巩淑青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验,让我们看到了从普通老师到研究型老师到蜕变之路。吴静超老师说“经验+反思=成长”,一个支点加三条途径成就更好的自己,这样的途径并不特别,我们需要善学习、勇实践、勤总结,做了这些,成长必然在积淀发生。程露老师从专题写作和班级工作两个方面介绍了她的成长之路,其中专题写作的板块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在班级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研究的视角看问题,例如,遇到一个教育问题,首先思考“这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是普遍现象吗”、“这个问题值得做研究吗?” 正是有着这样的思考,我们的研究问题才会实时更新,事事有意义。其次,是用尝试的心态去写稿。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每次遇到文字记录,学着程老师用尝试的心态去写稿,一段时间下来,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还能涉及更多领域的研究。再次,是用严谨的态度去修改。我想修改论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作为作者的我们,文稿就像自己的孩子,最为熟悉却也对修改之处最无从下手,学会如何修改,成为了历练的必经之道。最后,是用记录的习惯去生活。这一点恰恰是我所缺乏的,平时忙着上班改作,下班了带娃学习,几乎很少有记录的习惯。而程露老师却将其融入到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这真的需要毅力,需要每时每刻的坚持,这也是她这么优秀的原因吧;巩淑青老师分享了她的研训学习成果,从研究背景、问卷调查、开展活动、多学互进四个方面介绍了她的研究成果。作为她的好朋友,我深深地了解到做一项研究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提升是多么不易。平时,我们会在线上线下讨论如何开展班级活动,如何确定研究主题,如何深入研究,方方面面,互相引导,这也是成长的一种方式。
写在最后:
由于时间的限制,李教授没有详细地点评老师们的发言,但他的一番话却仍然让人深思:1.年龄很重要,学习龄更重要。学习龄意味着我们在不在努力地自我更新,在不在努力学习和探索,在不在每一天有所变化;2.我们要踏踏实实在班主任工作和研究中实现成长。读一些正确的书,有研究深度的书,能有真正的心灵滋养......勇于并善于写作,不断地输出和表达;3.共同成长,工作室成员的发展、团队的发展、跨省市的发展、跨国的交流与发展。
正如李教授所说,我们需要的是围绕着上面的三个方面,每一天在做、听、说、读、写中成长,不断地提升自己。也把一句话送给自己:永远从零开始,在坚持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