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的事也准备很久了,我发现自己还是很犹豫,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心意是什么。我发现在我内心深处永远藏着恐惧,那就是面对未知的恐惧。这个恐惧会出现在任何地方:与陌生人的交往中,在学习一个新技能中,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在假期去不去旅行时。我都发现这个恐惧在深深影响我的行为,让我束手束脚,不得安生。
在与陌生人交往前,总是想着与对方不熟悉,恐惧自己做的不好,给人不好的印象;
在学习新技能时,总想着以后能不能用上,自己能不能学会,遇到比较难的地方时就想着放弃吧,以后用不上不就白学了,可问题是任何知识,以后总有用得上的地方,哪怕是季羡林研究的冷门的吐火罗语,都能成为一代大师,何况是随处可见的在学校学的技能呢;
在面对新问题时,比如读硕士期间看的论文,自己总是不想去做问题,总认为自己基础不够,不足以做问题,可是谁的基础够呢,论文千千万,随便一个问题都有很多文献研究过,大牛小牛普通研究人员,发的论文不计其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怎么可能学的完。唯一的办法就是掌握核心思想,在做问题时看哪里自己不懂,找来学一遍,用在自己的问题上。我之前总是恐惧这些事情,核心的思想就是恐惧失败,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到大并没有成功的干成一件事情,内心里觉得自己失败,所以需要别人的赞美有动力,当我发现自己可能失败,得不到别人的赞美时,就会想着放弃。可是我为什么要得到别人的赞美呢,别人怎么想的与我何干?我能做的只是运用我所学的去思考问题,思考每一个细节,尽自己的所有能力去干一件事,这样就足够了。如果总是想着以后怎么样,会有怎样的恐惧,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被恐惧束缚的我如同茧一样,对外面的东西本能般的反感,只想待在自己的舒适区,总想着以后怎么样,但其实走出来才发现,所谓的困难不过尔尔。我在茧里待了这么久,出来工作,面对生存的压力,发现很多事情真的不难,只要肯花心思和时间去做,其实没什么难度。当时在学校里待着要死要活的,总想着脱离这一切,出来才发现,现实击碎了我的这个茧,以为自己很厉害,其实什么也不行,没有在学校里发展自我,没有关注自我本身,我把注意力都浪费在虚幻的思想、比较中了。当时对自我的认知太小了。也许这就是阳明先生说的事上炼吧,一切以事实为基础,磨炼自己的本事和心性,才能立得住。我感觉当时做出的决定还是很对的,因为如果直接去读博了,可能还获取不到这样的认知——学校里的圈子还是太小了,容易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偏差。
有些扯远了,这篇文章还是想说恐惧的。我所恐惧的还是自己的小我,那个依靠别人的小我,不自信的小我。我放任小我控制我已经很久了,造成了现在生活的各种问题,所以需要改变自己。我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考博的问题,小我总是在想考不上怎么办,考不上干什么去等问题,但是生活经验告诉我很多事情是想不出来的,生活带给我的总比我头脑中有限经验丰富得多得多。我预想了1234,最后出现5678的事情太多了。就像联系z老师,刚开始以为需要文章才能报考,到最后其实不是这样,而且去找别的老师也比我想象困难的多。我的一切都是来源于我的想象,在想象中,我会自动美化自己,不以事实为基础去对未来或过去构想,再加上自己一直没有毅力完成一件事,就造成了今天的自己。
那么,我现在该怎么办。辞职还是不辞?我不知道,谁也说不准以后的事,如果不停的思考,还是停留在自我的经验中,事实还是不会明朗,我能做的只能是手头的事情。不要恐惧,不要惧怕,做你自己就好了,面对成功不骄傲,面对失败不气馁,不在乎得失,方能进步,才能活出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