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华藏佛学世界居士林净宗学会
佛法修习方法漫谈:“念觉支”与“择法觉支”(七觉支)

佛法修习方法漫谈:“念觉支”与“择法觉支”(七觉支)

作者: 沙门的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7-12-11 09:43 被阅读8次

    “念觉支”。“心沉时”,这是心昏沉,提不起精神来,“念用择进喜以起之”。这是教我们方法。昏沉的时候用什么?用“择法”。比如,选择经行,选择拜佛,选择止静,选择专注佛号,这就属于“择法”,你要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对治。如果不知道用方法来对治,你的功夫就提不起来。而方法无量无边,不是一个方法。别人用的方法,我未必用得得力;我用的方法,别人也未必得力。方法一定要契机,不是契大众的机,是契我个人的机。

    根机与习气有关系,也就是说,过去生中你所修学的法门。如果现在所修学的跟你过去所学的是一致的,你就学得很舒服、很顺利,接着再干;如果现在学的法门跟过去生中完全相违背的,就学得非常辛苦、非常艰难,不熟。所以每一个人的根机,与过去生中的修行有密切的关系。佛与菩萨、阿罗汉,他们教化众生为什么容易?他能看得出你过去,所以东西非常契机,知道你过去生中所修学的。我们的凡夫善友就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能力要小心观察,从经验当中去揣摩、去观察,然后再做试验。譬如说经教,我们的根性,在大乘法里面这八个宗派当中,我们适合于修学哪个法门,都与过去生中有密切关系。如果契合根性,你这个法门学起来很容易,一帆风顺;如果与过去生中修的不相应,你学得很辛苦,不容易成就,容易退转。所以观机非常重要。善友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要帮助自己,初学的时候是可以多涉猎一些法门以了解。了解之后,我自己细心想想来选择。

    心昏沉你就用择法、精进、喜以起之。“心浮时”,浮就是掉举,心不安,妄念太多,“念用轻安、定、舍以摄之”,用这三个方法摄心,“觉令定慧均等”。一定要达到定慧均等,这是正常的。定多慧少就昏沉,慧多定少就掉举、就胡思乱想。此处讲的定慧意思是很浅的。这是我们凡夫统统都有的,跟佛经里面“戒定慧”的定慧完全不一样。这个是在平常用功的时候,摄心、降伏昏沉的一种方法。

    “择法觉支”——“观诸法时,善能觉了拣别真伪,不谬取于虚伪法故”,这里面含的意思非常之广,不但是我们修行的方法。七觉支主要是讲修行方法,但是说到修行,就涵盖了整个的全面,绝不是局部的,包括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面把我们一切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哪些是错误的法,哪些是正确的法,要有能力辨别,所以“善能觉了”。善里面包括智慧,你没有智慧,你就没有判断力,你没有方便,你就不懂得怎样去拣别,所以一定要有智慧、有善巧方便。

    我们是凡夫,智慧没有开,我们怎样去判别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妄、邪正、是非?因此必须要学。中国“学”这个字跟“觉”的意思通,学就是觉悟。好学就是喜欢觉了,欢喜觉悟明了他才会好学,不好学就把这一桩事情疏忽了。我们今天所用的标准,就是圣贤教导我们的标准,我们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来选择。佛教给我们的标准,你一入门就教给你。我们一入佛门,第一个接受的仪规是“三皈”,三皈就把标准教给我们:觉、正、净。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传授三皈,他不是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教人念的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告诉我们:“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因为讲佛、法、僧,我们往往误会,着了相;说到“皈依佛”,马上就想到佛像,说到“皈依法”,就想到佛经,说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这是着相,错了!所以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佛法僧的真实义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是佛,正而不邪是法,净而不染是僧,是教我们皈依觉正净,不是皈依泥塑木雕的佛像,也不是皈依经本,更不是皈依出家人!这个我们要清楚明白。

    《坛经》好!纯粹是中国人的东西,把佛法的精髓统统消化之后为我们说出来,里面所说的不仅仅是禅,包括所有的佛法,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所不包,它讲的是总纲领、总原则。所以我们的抉择标准就是觉正净,觉正净是总纲领、总前提,与觉正净相违背的就不是佛法。什么叫“觉”?什么叫“正”?什么叫“净”?大小乘经论里面讲得就太多了,我们读经、研教,无非是把这三个字里头的精义搞清楚、明白,如此而已。

    落实到最初方便,《楞严经》里面讲的“最初方便”,从哪里入门?《十善业道经》。《无量寿经》里面佛教我们善护三业,从这里开始。“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就是口的四善业,“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在《无量寿经》只说出这三句纲领,这三句就是这一部《十善业道经》。我们一定要念兹在兹,一定要真正理解十善的精神、十善真正意思是什么。十善要做圆满了,就成了究竟的佛果。

    我们常常看到佛像,画的佛像非常明显,一般画的佛像圆光上面都有“唵、阿、吽”三个字。“唵、阿、吽”是什么意思?就是《无量寿经》上的善护三业。“唵”是善护身业,它是身口意,“阿”是善护口业,“吽”是善护意业;所以十善圆满,就是圆满的佛果。这一本经典分量虽然不多,它的意思无穷无尽,字字句句都圆融一切经论,确实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决定不可以说《十善业道经》浅,《大方广佛华严经》深,没有深浅,没有大小,平等平等。你能入这个境界,真的你就能善能觉了。这个境界是《华严》无障碍的境界,《华严经》最后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中国人喜欢简单,这个品题具足翻译在《四十华严》的经题上面,《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不思议解脱境界,清凉跟我们讲四法界,四种:第一种是事、事相,事法界,第二种是理法界,第三种是理事法界,第四种是事事法界。这四法界统统是没有障碍的,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就契入华严境界。这个境界是什么人?圆教初住菩萨,我们一般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入四无碍法界。如果这四桩事情摆在面前还有障碍,你的无明没破,你还是住在六道轮回里头,六道没突破。纵然六道突破,有相当功夫了,事好像没有障碍,理也没有障碍,理事也没有障碍,事事有障碍,这个境界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事与事还是有障碍。必须再一次的突破,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事事就无碍。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无二无别,决定不是两个法界,是一法界,一真法界,它是圆融的,它是平等的,它是清净的。

    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见不到。妄想分别执着淡一分,就与一真法界,就是四无碍法界接近一分。果然把对世出世法一切执着放下,连执着的念头都没有了,你就不再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断了。如果再进一步,对于世出世间法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了,你就离开十法界,这就是圆初住的地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是妄想,妄想没有断,但是非常淡薄了,粗重的妄想完全没有了,还有微细的妄想;那已经不碍事了,不碍六道的事,不碍十法界的事,所以事事无碍。这是讲“境界”,境界跟法界有差别,法界是从事相上讲的。这本书是法,它有界限,这是法界,境界没有界限。法界有大小、有界限,境界没有;境界属于精神的,法界是属于形相的。法界尽管不同,境界是通的,毫无障碍。

    所有一切障碍,都是我们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非常非常冤枉!

    我们学佛要想成就,你要是天天还起心动念,这个是、那个非,你这一生没指望。《坛经》里面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教神会,六祖说:“我只见自己过,没有见别人过。”这是他教导我们,他是怎么修成功的。又明显告诉我们:“他非我不非。”换句话说,他有是非我没有是非,这是真正修行人成就的秘诀。他怎么成就的?为什么那么快速成就?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

    求学、求道没有两样,第一个要靠善根,如果过去生中的善根不具足,那就难了。第二个要靠胜缘,殊胜的法缘,那就是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自己欢喜接受,对善知识的教诲决定没有怀疑,依教奉行,这才行。亲近善知识,《华严经》五十三参“文殊菩萨章”,最后菩萨教诫善财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但是没有良好的求学态度,纵然遇到真善知识,也当面错过,那就非常可惜了。所以两个条件必须具足,善根、善缘。

    在一般讲来:“四十以上学东西就难了”。四十年这么长的时间,在这个社会大染缸里头,已经被严重污染了,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成见都很深,改变不容易!非常难!但是不是说肯定没有,而是少,四十岁以上开始学,成就的人太少了。最好修学的时候在哪里?二十岁前后,这是最好的年龄,真正遇到善缘的话,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四十岁之前,三十到四十,那要发奋,“困学而成”。四十之后是难,不能说没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法修习方法漫谈:“念觉支”与“择法觉支”(七觉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obixtx.html